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回忆我的研究生岁月——创新的前提在于踏实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9-30 17:14:12  文章录入:billlee322  责任编辑:billlee

冯传平教授口述,王俊珠整理

1991年9月27日,我结束了在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的工作,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准备参加筑波大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我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为期半年的日语入门课程,然后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很幸运,我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农学研究生,研究的课题是大米的保藏。我是硕博连读,研究生两年,博士生三年,博士毕业后我继续留在日本做研究,前后一共十几年。

日本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国内的不太一样,其研究生课程基础课比较少,且开设的课程都是比较实用的,比如当时我学的农业机械,导师在我们入学时就马上给我们安排研究课题,研究生的两年时间都主要是做科研。

回想起读研的那段岁月,真是让人感慨良多。日本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是导师负责制,导师的权力很大,可以修改学生的课程安排。按照学校规定,我当时还要修日语课,但导师说,“你不用去上日语课了,跟我聊天就行”。于是,刚入学的时候,导师经常去实验室和我聊天。一次次看似随意的聊天增进了导师对我的了解,也使我的日语水平得到了提高,我对即将研究的领域也有了大致的了解。

在日语里,有一句话是:“用身体记住。”意思是,知识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来获得,而不是用“嘴巴来学习”。所以,导师非常重视做实验,并且要求我们要站着做实验,一旦被老师发现坐着做实验,后果往往会很严重。读研期间,我几乎天天呆在实验室,导师会经常过来视察,看我们有没有严格按照他制定的方法执行;即使有不同的方法,我们也不能当面提出,因为在日本的文化中,学生要绝对服从导师,即使导师说错了,学生也只能继续做下去,直到用实验结果来证明导师是错误的,才能再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日本,尊师重道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导师只要一到实验室,不论你做什么,必须马上停下来,给导师泡咖啡、让座,毕恭毕敬。这看起来似乎很烦琐,但恰恰体现了日本对文化的尊重。我想,这也许是整个日本民族善于学习的原因。导师虽然看起来很威严,但是如果你问的问题导师也不懂,他一般会这样说:“这个我也不是很了解,你可以去查查资料,然后请告诉我是怎么回事。”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有很大的影响。

日本研究生学习英语的方式不是上英语课,而是学生自己开讲座。导师会让我们搜集最近五年国际性杂志上的文献,然后自己翻译阅读。在讲座上,我们首先要用英文念一遍文献,然后将其翻译成日文,我们还需要将自己对这篇文献的理解和大家交流。其间,导师和同学会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提问。这种讲座基本上一周安排一到两次,导师对英语讲座很重视,所有的同学都必须认真听,然后提问。尽管大家的研究题目不同,但这样的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专业英语、扩展视野,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研究课题。每次轮到我准备英语讲座,我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查阅文献、翻译文献,日译英,英译日,经常会彻夜不眠。导师对这些文献的要求也很严格,标点符号都不能有错误的地方。经过这样严格的培养,我的日语和英语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对我后来的研究工作助益良多。

我的研究生生活过得很苦很累,但是每一个小小的成就都让我感到充实、快乐。在读博的时候,我在实验中遇到了一个难题——怎样测大米中酶的含量。我查阅了很多文献资料,都没有找到解决办法,后来又查阅英文文献,还是没有找到答案。这个问题要是解决不了,我的博士论文就不能如期答辩了,博士毕业就还要再推迟一年。一天凌晨一两点钟的时候,我还在苦苦找寻解决办法,心情很烦躁,就到实验室外的走廊里散步,回来的时候,随手拿起一篇英文文献,顿时眼前一亮,上面赫然写着——“荧光法测蛋白质的含量”。看到这个题目,我兴奋不已,赶紧看完整篇文献,发现它正是我要找的那根救命稻草。就这样,我的博士论文答辩如期进行,博士论文也顺利通过。后来,有很多公司都向我咨询这个问题,我这才知道,我在无意中解决了当时日本大米贮藏业的一个大问题。作为一名中国留学生,我获得了日本业界的尊重,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我为此非常自豪!后来我常常对我的研究生说,只要功夫到了,你苦苦寻找的东西就会主动向你走来,就像一首词里写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

在日本读研的经历,让我形成了严谨的治学风格。现在,我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在研究生们刚入学的时候,我给他们制定了各种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并一一在黑板上列举出来,供大家选择;一旦学生选定了研究课题,就得从搜集大量的资料文献开始准备。平日,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去实验室走走,查看学生的实验进度,监督学生的实验方法,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

目前,国内的研究生最缺乏的是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宽广的知识面。现在的教育要求创新,我认为这个要求本身没有错,但是科学要求的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而不是急功近利。科学的创新是要有坚实的基础才有可能的。所以,我只会要求我的研究生能在目前的研究状况中更进一步,当然,如果能有更大的突破就更好了。

【冯传平简介】

冯传平,1963年生,1998年日本筑波大学农学研究学院毕业,获博士学位,后为日本琦玉县科学技术振兴财团研究员,兼任筑波大学研究员,2005年7月被聘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在水环境净化和电化学污水处理领域有较扎实的工作基础,在日本学习和工作期间曾承担了多次课题,目前作为主持人承担“十一五”支撑项目。近年来,发表各类学术论文近70篇,其中有7篇被SCI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