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考研政治命题的特点和规律之一:政治理论命题的体会与研究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3-6-3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考研命题研究系列丛书:200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历年真题解析及复习思路(文理科共用)》

  政治理论,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现实性很强的考试科目,它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以及形势与政策等多门课程,涉及众多的理论和大量的现实问题,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强烈的实践性。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其他各门课程的理论基础,它不仅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内容,而且广泛地渗透于其他各门课程中。毛泽东思想概论所讲述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概论这门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这里,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毛泽东思想概论》这两个学科为例,就政治理论科目如何命题、如何解题以及近年政治理论科目试题的命题趋势谈谈我们命题的一些体会。
            试题命制的程序
  就试题命制的程序而言,一般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每年的三四月份,由负责命题的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研究生招生和考试的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和教育部社会科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各学科的专家进行《政治理论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的修订工作。由于《考试大纲》是命题的法规性文件,是政治理论科目命题的惟一依据,是指导命题的纲领性文件,因而这一阶段的工作可以称之为试题的“初命”。五六月份《考试大纲》正式出版,作为指导考生复习的重要依据。由于《考试大纲》规定的政治科的考查还包括当年形势与政策的内容,因此一般在当年10月前后,  中央召开的中央全会后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召开命题工作会议,进行正式的命题工作。命题组命完试题后,再经过专家审定、试卷编制与印刷,完成试题的命制工作程序。
     二、试题命制的立意和方式
  政治理论科目的试题大体分为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两大部分。客观性试题主要是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题两种形式;主观性试题主要包括辨析题、分析题。从这几年试题的情况看,主观性试题的几种题型有逐渐走向融合的趋势。也就是辨析题中有材料的成分,也有论述的因素;论述题中也有材料,更有分析;材料题中加大了分析和论述的要求。可以说,它们都逐渐融合为一种新型的分析题,它集理论与实际于一身,融材料、分析、论述于一体。这种新型的分析题包括材料分析和观点分析,综合性地考核考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观点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基本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命题的立意和方式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通过材料创设情境命题,即提出一个或几个材料,从中设置问题,实现考查目标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在题目中通过一段文字或一些图表创设一个具体的话语情境,然后围绕这个具体的情境创设试题,也称之为情境创设(参见《谈政治理论命题中情境创设型题目的应用》,作者姚刚,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二处负责政治命题工作的学科秘书)。这是一种比较普遍而有效的命题方式,其优点在于形式比较灵活、能够覆盖较广的能力考查范围,问题指向明确,答案简洁并具有逻辑层次。
  情境创设型题目的基本要求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对材料进行鉴别、比较、综合,充分利用材料所含有的实际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线索,引导考生运用有关的理论观点去识别和分析这些材料,进而回答从材料中提出的问题。情境创设是在明确考核知识点的前提下,立足于能力与素质考查而采取的命题技巧方面的新举措,从而在功能上优于传统型试题,具体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设新的情境有利于适应能力考查的要求。加强能力与素质考查是目前我国教育考试内容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力考查中最基本层次是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在记忆能力层次之上还包括概括、判断、分析、知识迁移、综合、评价等能力。在实际测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所拟考查的能力目标与实际考核的能力要求之间的不一致,这里存在着由于多次考试中反复考查某一知识点或考生积极备考而导致的“能力转换”。教育测量学认为,真正对知识的较高层次的运用是在新情境中对抽象原理的运用。因为在新的情境下,人们会真正地面临新问题,照搬现成结论则无济于事。所以,在考查内容基本保持稳定并且考生群体存在通过“题海”战术训练备考的情况下,需要在知识点考查时不断创设新的情境,提出新的问题,从而使能力考查的目标与实际考查基本一致。如:2000年文科第30题“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本题设置的情境为人们实际生活中一句口头用语,考核知识点为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句口头用语,虽然它在实际应用中代表的含义比较广泛,但究其哲学上的根源显然具有否认人的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色彩;从字面分析可知,“谋事在人”承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成事在天”则将事情的成败完全归因于客观必然性或某种神秘力量,这是坚持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坚持得不彻底的一种观点。
  第二,情境创设型题目,在内容上与考试大纲中有关原理、理论有内在一致性,在形式上类似于日常生活中认知理论的环境。情境创设型试题创设了一个新的情境,并与考试大纲中规定的知识内容特别是与学科中重要理论相联系起来,它对应于考试大纲中某个重要理论或这个理论的一部分内容。此外,人们除了在书本、课堂上可获得理论知识外,在实际生活中读书、看报,将生活实际中的种种事物与所学理论相对照、比较、论证的过程实际上更是学习知识、加深理解、并形成自我独特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步骤。
  第三,情境创设型题目,在理论上依据于某一理论内容,但在问题的回答上要求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境,本身体现了发散性与限制性的统一。情境创设型题目的发散性主要体现在理论原理与实际情境的结合,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其限制性在于,对于同一原理,在不同的情境中,它的具体应用又是不同的。如:2000年理科卷第17题“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本题设置情境为对于同一棵大树,在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认识。它不要求考生对认识论原理展开论述,只要选择出符合情境内容的选项即可;同时本题不是从抽象理论出发论证另一个抽象理论,而是由具体生活情境引发出相关的认识论原理,这个生活情境对应于认识论原理中的多个知识点,所以它的发散性也是明显的。
  第四,情境创设型题目,在客观上具有一定提示作用,有利于缓解考生紧张Jb理。考试心理学告诉我们,适当的焦虑对应试是有一定积极影响的,但倘若焦虑过高则会使想像力变窄、注意力分散。情境创设型题目可针对特定考生群体设置独特的场景,引导考生作答。如:2001年理科卷第17题“每一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本题考查知识点为辩证的系统观。是特地为理科考生设置的一个生物科学方面的情境,即细胞组成了生物个体的系统,而细胞中的DNA又包含了生物个体遗传性状的信息;将这段小材料对应各选项可知,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从而作出了正确的选项。
  从1993年起我们开始在命题工作中增设这种新题型后,材料的内容从历史、政治方面的内容扩大到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由于以材料命题的方式能够通过材料创设新的情境,且生动具体,信息量大,互补或对比性强,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实际地检验了考生运用理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我们认为情境创设型题目最大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实现跨学科对知识能力的考查,有利于多学科的相互渗透,有利于拓宽考生的思维空间,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结合的方式通常为哲学和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理论相关知识点的结合,政治经济学的有关原理与邓小平理论有关经济体制建设和改革部分的结合。如:2003年第37题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贸易方面存在的“扭曲”现象以及南北差距扩大这样的一些材料,要求考生运用矛盾力量不平衡性原理来解决南北问题的正确途径。这道题实现了2003年《考试大纲》规定的考查目标,大纲对最后一道选做题明确地要求“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等课程中的一门或多门的相关知识,认识和分析当代世界一些重要问题的能力。”这充分地体现了命题组的指导思想实现厂转变,即在材料的选择上,从哲学史向现实生活的转变;在原理运用上,要求运用单一的原理进行答题向运用多个原理,从不同角度进行答题,甚至不限定什么原理,仅规定用某个学科进行答题的转变。这些变化既突出亍题目的时代感,又加强了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还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在内容上是相互贯通的。
  此外,情境创设型题目不仅在选择题中适当地使用了材料,而且论述题也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如:2001年试卷文理科第34题哲学论述题就是选取了丁肇中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科学发现的几点体会”中的一组材料,提出“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这是一道带有材料题特点的论述题,是对论述题在命题方式上的一个突破。
  总结这些年来的材料题的经验,为了充分发挥材料题的特有优势,同时加大其分析、论述的成分,逐渐演化出一种以材料为依托的分析题,即材料分析题。这种以材料命题的方式,首先,要求在材料的选择上要鲜明精练,具有典型性。它可以是历史材料,也可以是现实材料;可以是正面材料,也可以是反面材料,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材料的形式可以是文字,亦可能是数字、图表或图画。其次,在试题的设置上,可以是直接从材料中提出来的,也可以是从材料中自然引申出来的;问题的数量可以是多问,也可以是一问。再次,在设问的方式上,可以是透过材料揭示其所包含的理论观点,也可以是运用理论观点分析材料中的实际问题,还可以是由材料和理论相结合中所引申出来的问题,各个问题之间应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等等。2003年的几个分析题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命题特点。
  2.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在一个既定的客观事实中去创设问题
  这种以事实命题方式的最显著特点,是它所提出的事实本身直接地就是问题,要求人们去解答。以事实命题,不仅形象具体、确凿可靠,而且具有挑战性,它是一种普遍有效的命题方式。这种命题方式通常是通过文字或图像或表格的形式,把问题摆在考生的面前,考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从而对事件所揭示的问题本身产生一种震撼力,进而对问题产生一种思想上的共鸣。如:2001年文科第37题,试题通过图表、数字的形式列举了美英等西方国家在国防费用上的巨大支出,并用它与中国的国防费用相比较,通过数字把问题给反映出来。再比如2000年文科第33题,首先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取得巨大成就和出现某些负面效应,这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这事实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如何正确理解这一实际问题,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全面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也有现实意义。针对上述问题,该题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去分析说明。以事实命题的方式不仅可以用于论述题,也可以用于选择题和其他题型。如2003年的单选第3题:试题首先肯定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并列举了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能够感觉到不同的颜色的具体事实,来考查考生“反映与信息、选择和重构”这一知识点。类似的例子还有2001年文理科试卷中哲学多选题关于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2002年文科试卷哲学单选题关于人类已经制造出数百万种化合物,都是从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实中设置问题。
  以事实命题所依据的事实,既可以是单项性的事实,也可以是复合性的事实,既可以是宏观的大的事实,也可以是微观的小的事实,但都必须是真实的事实,而不能是虚假的事实。当然,虚假的事实也是一种事实,但它的本质是‘‘假”,是对事物本质的歪曲反映,是应当受到批判的。如2000年文理科哲学单选题中的“意念移物”,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人相信,但他信奉的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科学所依据的事实应该是反映事物本质自身中矛盾的事实,任何真实存在的事实都是矛盾的集合体。以事实命题就要深入揭示事物中的矛盾,对矛盾揭露得越深刻,对事实的把握就越全面,以事实命题的方式实质上是一种揭露和分析事物中矛盾的方式。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该种命题方式的基本要求。
  3.选取一种或几种思想观点,这些思想观点既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还可以是两者兼有的,提供给考生进行分析、判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直接的目的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它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为此,既要正面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又要在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各种思想观点的比较中理解马克思主义,更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生活的对照中掌握马克思主义,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思想观点加以分析评判,得出应有的结论。
  以观点命题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直接取之于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如2003年第4题“生产关系是生产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第8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第22题“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一般地说,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包括概念的内涵规定、观点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概念、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基本观点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应该是命题的重要内容,但直接地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来命题的方式多用于选择题上。
  第二种情形是选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精彩话和精辟论断。哲学方面,如2002年理科第2题引用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才能的一段话(“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2002年文科第16题“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199g年文理科第1题“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1998年文科第23题要求辨析列宁的一句话(“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在毛泽东思想概论方面,这种命题方式得到更加充分地应用,如:2003年第35题“毛泽东与英国记者斯坦因关于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与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谈话’’也是这种命题方式的重要体现;2002年理科第7题“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1994年理科第5题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从娘肚子里带出来的老毛病”;1993年理科第12题“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等等。
  第三种情形是选取历史上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的名言佳句和思想观点或现实生活中的成语格言。如2003年第16题史伯关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辩证思想;2002年理科16题引用的孙中山关于知行观的几句话,文科第31题用了古希腊哲学家的一句名言(“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2000年文科第30题“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理科第1题用了荀子关于人的意识的一段话(“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问。
  第四种情形是概括现实生活中比较流行的但又容易产生误解的一些观点。如2000年理科试卷辨析题的所谓“眼见为实”(“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此种选材有助于人们批判性地对待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性、常识性思维,以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4.结合理论和现实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设题
  这一命题方式在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这两门课中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作为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最大特点就是和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结合得相当紧密,通过联系客观的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以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阐述这两门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是近年来政治理论命题的又一个重要的特点。以毛泽东恿想概论为例: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共历史上重要的党的代表会议,及其通过的报告和决议;二是毛泽东个人的科学著作。在近年的命题情况中这两方面的内容都得到比较充分地展现。
  关于重要会议方面:
  从考核的知识点来看,主要有:中共二大、中共四大、中共八七会议、中共洛川会议、中共瓦窑堡会议、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中共八大提出的党的中心任务。从命题的题型来看几乎全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核的内容:一是会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中心任务,如:1925年中国共产党第四次代表大会提出的主要问题;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当前阶段的中心任务。二是会议的重要内容,如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洛川会议提出的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瓦窑堡会议确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三是会议中的著名论断,如: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的“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四是会议召开的原因和条件,如:中共二大提出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主客观因素。从命题的内容来看,还应当注意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主要功绩和不足之处。特别是中共十六大的召开,党的这一重要会议肯定受到命题专家的重视。
  从考核的知识点来看,主要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反对本本主义》、《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论持久战》、《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共产党人)发刊词》、《论联合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从命题的题型来看仍然主要以选择题为主。考核的内容主要有:
  一是主要理论观点,如: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从娘肚子里带出来的老毛病”或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决定性因素是它天生的软弱性;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的基本特点;中国共产党人区分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二是方针政策,如: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毛泽东提出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建立的国家体制。
  三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分析中日双方相互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等内容;毛泽东警告预防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一著作中提出的新理论及其意义。
  四是理论依据,如: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全部问题的依据”;中国共产党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上的依据;“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这一方针的基本依据。同时对著作的考核不仅仅是考查某一特定的著作,而是把相关著作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如:试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资产阶级态度的分析和中国共产党据此采取的政策。实际上考核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和《论政策》等著作的相关内容。惟一没有以著作的形式命题的知识点是: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特色理论形成时期的几篇著作,如:《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这些著作的主要内容都曾经以材料题和选择题的形式考核过,命题的内容是关于革命道路这一特色理论问题。
  今后对著作的考核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即对相关著作综合分析和概括,阐述某一理论的基本点。如: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著作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点。因此应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几个主要理论和思想的主要著作和主要内容加以重视。
  以上四种命题方式各有特点,但它们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在实际的命题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相互渗透的。今后,我们应该努力创设更多的命题方式并灵活地加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