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教育学原理-----第四章 教育的基本功能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4 20:58:1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内容提要:

1 .教育存在着“期望功能”“潜在功能”和“现实功能”三种层面。

2 .教育在社会发展运动中与其它社会现象发生相互作用,并形成了自己多方面的功能。但从理论上区分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以变革,扩展乃至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为目的的。如何正确认识当代教育的功能,如何有效地发挥教育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功能,这是教育理论中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一、教育功能的涵义

“功能”在日常用语中,常常是“作用”的同义词,但“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它是根据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来判断的。“功能”则指事物或方法内含的、可能实现的有效作用。因此,在严格意义上,“作用”与“功能 ” 是有区别的。

从“功能”的定义中,我们应把握住三点:第一,功能是指一事物或方法对于其它事物的作用。因此,离开了该事物或方法与其作用对象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就不能认识功能。第二,某一事物或方法的功能是它的自身所内含的,离开了事物或方法的结构就不可能产生功能,结构变了,功能必然发生变化。在人为事物那里,功能与结构关系依然存在,但表现形态较复杂。在人为事物的创设阶段,功能的选择决定结构的构思;一旦结构形成并开始运转、进入工作状态以后,结构对于功能的实现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对于人为事物来说,功能的实现与否不仅取决功能的选择,而且取决于能否把功能的要求转化为结构。第三,功能在具有功能的事物或方法未与其作用对象发生关系时处于潜在状态。潜在状态的功能是否能变为现实还受对象的状态及环境条件影响,因此,功能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如果从功能的实现状态来看,可以有“正”功能和“负”功能之分,在这个意义上,功能与作用具有同义。以上三点,对于认识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在逻辑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人们认识该问题提供了思维框架。在本书中,由于把教育看作是一个人为的事物,故对其功能的探讨是在“期望”的、“潜在”的和“现实”的三个不同的功能存在形态上开展的。“期望”的功能存在于人的意识和愿望之中;“潜在”的功能存在于教育的实际结构之中;“现实”的功能存在各地方教育的实践之中。这三者之间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悖的。不注意这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人就可能把建立美好的教育理想当作研究教育问题的全部任务。

二、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教育功能理论探讨是与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相适应的。中外教育史上的教育功能理论(或说教育功能观)可谓形形色色,多种多样,但在发展的每一历史时期内,对于教育功能的自身探讨又是有其代表性的,并在这一历史时期内是占主导地位的理论主张与理论流派。每一时期的教育功能理论既是对这一时期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同时也反映了该时期人们对教育功能的认识程度。

(一)古代教育的政治伦理功能观

无论中国古代社会还是西方古代社会,对于教育功能的认识均具有浓烈的政治伦理色彩。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教育功能主要指向为政治伦理服务。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成为主宰中国两千年的教育价值观与教育功能观。在另一层面上教育功能指向社会民众的伦理教化,而教化之目的则在于使广大民众恪守封建伦理道德,以此维系“君权神授”的封建统治服务。

西方古代社会也以伦理教化为教育的主要功能。古希腊、古罗马的教育均是为培养奴隶社会的统治者与保卫者服务。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为建设“理想国”而百般强调教育的教化作用,认为这种作用比理想国中的立法、理财与充实军备更为基本和重要。欧洲中世纪曾被宗教教育所统治,而宗教教育更突出地强调教育的教化作用。由于中世纪的宗教是与政权紧密结合的,所以宗教教育的功能观也是一种政治伦理功能观。

(二)近代教育的发展个体功能观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性、个性的强烈呼唤驱动了近代的变革。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近代教育的价值观、功能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能体现这种变化的理论著作首推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斯宾塞的《教育论》,斯宾塞在这部重要的教育专著中集中论述了教育价值观与教育功能观的变革。其主要论题如下所述。

其一,批判了传统教育只重虚饰而不重实用的弊端。认为传统教育的真正作用只在于为了顺从社会舆论,“同给儿童装饰身体一样,人们也随着风尚装饰儿童的心智”。这样传统教育的功能只不过是一种装饰功能,而无实用价值。

其二,明确主张教育目的应切合实际需要,从多方面为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作准备,认为为个体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教育应有的功能与应尽职责。斯宾塞把“完满生活”分为直接保全自己、间接保全自己、抚养子女、参加社会政治生活和进行休闲娱乐等五种活动。

其三,从实利主义的道德观、人性观出发,明确提出知识教学必须顺乎自然、重视发展儿童的心智;道德教育最普遍的原则就是进行“自然后果”的教育,重视儿童的身体健康与成长。

斯宾塞的教育理论及其所阐述的教育功能观对推动近代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对后人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功能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现代教育的改造社会功能观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科技与文化的加速发展,教育变革在不断加剧。与此相适应的是,人们对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现代教育功能观区别于近代教育功能观的最突出的方面是:近代教育功能重心指向于发展个体,而现代教育功能重心指向于改造社会。持这种功能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哲学、教育家杜威。他在《学校与社会》和《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两部书中系统地阐述这样的功能理论,他的主要观点所述如下。

其一,肯定教育着眼于儿童个体的进步是对的,但认为教育的眼界需要由此扩大。他认为最“贤明的父母所希望于自己孩子的一定是社会所希望于一切儿童的”。这样,儿童个体发展应该与社会需求一致,由此他把教育功能从发展个体扩展为作用社会。

其二,明确提出学校教育是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社会通过学校机构把自己所成就的一切交给它的未来成员去安排,社会所实现的关于它自身的一切美好的想法,就这样希望通过各种新的可能途径开辟给自己的未来”。正因为这样,杜威将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界定于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其三,从着眼于社会出发,杜威把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从未来引向现实,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沟通起来,并提出了一系列与传统教育截然不同的改造学校教育的目标与方案。他试图通过这样的变革以使学校教育真正发挥其改造社会、变革社会的功能和作用。

(四)当代教育的功能主义

继杜威之后,当代教育对于教育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功能主义、社会冲突论、解释主义等教育社会学中的不同流派。其中功能主义对于教育的社会功能进行了较为集中而系统的研究,功能主义的主要论点如下所述。

其一,结构与功能。认为每个社会都是由不同质的部分组成的结合体。社会结构的每一部分对于社会整体生存都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和作用。教育对社会的功能因而是多方面的,诸如:教育促进人的社会化功能,教育的社会选择功能,教育的协调社会关系的功能,以及教育的技术填补功能,等等。

其二,整合。整合是指社会结构中的各个部分,彼此间具有的结合成一个统一整体的性质,教育的功能虽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些功能又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关系,他们是“整合”式地发挥作用。

其三,稳定与和谐。功能主义虽然肯定社会必然的变化与发展,但都强调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主张社会在调适中求改进,在稳定中求进步,由此强调教育应该促使社会成员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在思想、态度方面能保持和谐。

通过对教育的功能理论进行了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功能理论研究是随着社会与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后一时期的功能理论对前一时期的功能理论既有批判,亦有继承。教育功能理论研究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加深化。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对教育功能的分析虽然可以从多重维度进行,但从理论的角度思考仍可把教育功能问题概括为两大方面,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由此我们又称之为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功能与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下面我们先对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功能进行具体分析。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个体发展的涵义与特征

所谓个体的发展,通常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即指机能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指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包括知识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个体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心理的发展离不开身体的发展,身体的发展同样受到心理发展的强列影响。

在教育学的视野中,个体的发展不仅有其特定的涵义,同时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又有其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明显特征。

1 .个体发展的历史性与社会性

人是历史的积淀物和生成物,同时又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之后已经有几十万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人类一直在发展着,人类生命个体的发展总是带有一定的历史规定性,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个体向什么方面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这是由具体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既和他们产生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生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个体发展的历史性是与其社会性相统一的。历史是社会的历史,社会是历史过程中的社会。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状况制约人类总体发展水平,因而也制约个体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着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也为着促进社会的发展。

2 .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

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与阶段性的特征。任何作为人的生命个体,他的身心发展必然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与阶段性。现代心理学将人的发展的顺序与阶段概括为:婴儿期(出生至 3 岁),幼儿期( 3 岁— 6 岁),儿童期( 6 岁—— 11 、 12 岁),少年期( 11 、 12 岁— 14 、 15 岁),青年期( 14 、 15 岁— 17 、 18 岁),成年期( 18 岁以后),成年期又可分为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

个体发展总体上经历的顺序与阶段是相对稳定的。这是因为,形成年龄特征的客观条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促使人成熟的生理基础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和顺序性。然而,个体的身心发展又表现为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和不同的发展重点。这对于把握个体的发展机会是很重要的。

3 .个体发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个体发展既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相似性,又呈现明显的差异性。社会对人的发展有诸多共性的要求,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诸多共同的趋向与特征。相似性是个体发展的基本前提。

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表现在身体(生理)、智力、人格等方面。比如用智力测验来测定人的智力水平,可以将智力分为超常、中等、低下等不同水平。个体的人格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个别差异性在人的发展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正是这种差异性对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提出了要求。

4 .个体发展的现实性与潜在性。

个体的发展是历史地、现实地展开的。在这种意义上,个体发展具有鲜明的现实性特征。然而,个体发展就其可能指向的水平与达到的高度而言,乃具有极大的潜在性。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个体发展已实现的水平与其可能达到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个体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历史过程,历史的无限性与人的发展的无限性相统一,如何不断挖掘、开发人的潜能,乃是当代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个体是如何实现发展的?影响个体发展有哪些基本因素?这是教育学一直思考的问题。现代教育学将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即遗传、环境与教育(简称为“三因素论”),在这三因素中,遗传素质是个体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起一定的制约作用。教育虽然也是一种环境,但它有特别的意义,教育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教育学教科书将教育的主导作用归因为: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的发展方向;第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第三,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四,个体的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部分也是受到教育影响的结果。

(三)个体发展是主客观统一作用的结果

个体并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先天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作用,而是其内在因素(如遗传、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参与其中的能动实践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人具有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在内在与外部条件大致相似的条件下,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根据这样的认识,教育活动中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怎样提高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就体应该受到特别重视。

二、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教育能促进个体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其“基本涵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的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首先表现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这种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个体观念是指个体对于社会事物的看法和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思想。个体的观念也是其思维活动的结果。个体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文化前景和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正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这里意识与我们所讲的观念具有相似的含义。所以观念也是社会的产物,个体的观念理所当然的具有社会化的特征。个体观念的社会化,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个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乃是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而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从某种角度看,正是个体内化社会观念的过程,即是人的观念的社会化过程。在人的观念社会化的过程中,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若对教育作广义的理解,可以这样认为,人的观念的形成一刻也离不开教育。即使对于任一具体的个体,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不同的观念,但这种不同的观念也是不同教育的结果。没有教育的参与,人的观念的形成便不可思议。

我们所期望于教育的,就是在个体观念的社会化过程中,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帮助人们形成社会所需要的观念。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特别表现为促进个体政治观念的社会化和道德观念的社会化。

(二)教育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社会化

个体智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这一点早已成为教育学的共识。教育学关于人的智力发展的研究也揭示出教育所具有的社会性、历史性特征。在人的智力、能力适应社会需要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的功能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1 .教育指导或规范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

教育对个体的智力、能力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社会的要求进行的。作为开发人的智力、能力的教育资源(主要指教育内容)是社会实践经 验的概括与总结,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智慧积累的结果。个体智力、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要,同时又需要教育的指导与规范。首先,不同阶段的教育或不同类别的教育,指导与规范着个体智力、能力的发展方向。个体智力、能力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这在总体上是受社会条件制约的,同时又受教育的指导与规范。教育将个体智力、能力的发展引导到适应社会生存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其次。教育也规范着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发展。教育以特有的目标、内容以及特有的方式与途径规范着人的智力、能力的发展。它规范着个体智力、能力的发展所可能指向的目标与水平。

2 .教育加速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

教育因其传授的人类科学文化具有简约化、浓缩化的特点,所以它对个体智力、能力的发展起着催化剂与加速剂的作用。人类之所以持续不懈地运用教育并发展教育,其根本动因就在于它能缩短人类的认识客观世界的历程。教育传授书本知识可能不受个体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大大提高个体认识的起点,促进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实质上也是个体智力与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发展过程的速度如何,状况如何,主要取决于教育发挥的作用如何。教育对于促进个体智力、能力发展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影响人的智力、能力发展的因素的作用所无法比拟的。

(三)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社会职业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社会分工的发展与科技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联。科技推动社会生产变革客观上要求教育的变革。现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担负着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的使命。在现代社会中,个体谋求某种社会职业通常是以接受相关的教育和训练为前提的,教育是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的手段。

教育也是促进个体的身份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个体的身份是指个体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身份社会化与职业社会化有相联系的一面。人所从事的职业与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即人的身份)往往相一致。在这种意义上,个体的身份社会化也是以接受相关的教育与训练为前提的。个体的身份社会化与职业社会化也有相区别的一面,个体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或所具有的身份与从事的职业并非是统一的。身份是一种更具广泛性的概念。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非职业性的身份与地位也是与其所具备的教育素养分不开的。任何社会身份都程度不同地蕴含着对教育的需求,教育对促进个体身份的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人的个性化与人的社会化是对应的,但不是相对立的。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心理学认为个性具有一定的意识倾向性和鲜明的个体差导性。前者体现为个体的信念、理想、人生观;后者体现为个体的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个性化,同时也要求个性化。人的个性化的形成与实现依赖于教育作用。教育具有促进人的个性化的功能,教育的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它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以及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等方面。

(一)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

人的主体意识可以看成是人对自我的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人把自己视为自然界的主体,是指人不是被动地、消极地听命于自然界,而是能主动地、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人必须遵循客观世界的规律而生存,但人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与驾驭则是人的主体性表征。

教育对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教育正是通过对人的道德、智力、能力的培养而提高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于个体而言,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是激发并张扬人的主体意识的过程。人通过接受教育,形成道德观念,增进知识、能力而达到能动地适应客观世界并变革客观世界的目的。

人的主体意识突出地表现为人的创造意识,教育对于人的个性化的功能也突出地表现在它能为培养个体的创造意识,从而焕发个体的创造性服务。

(二)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人的个体特征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这里侧重指人的心理发展,诸如个人兴趣、爱好、智能结构、性格、气质等方面的特征。人的遗传素质中寓含着个体差异性,但人的个体差异性的发展,个体特征的形成则更多地取决于后天的因素,其中突出地取决于教育的作用。教育虽然按照社会的要求作用于个体的发展,但社会化本身也包含着对人的个体特征的充分发展的需求。教育应该是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教育帮助个体开发内在的潜力并充分地发展自己的特长。

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主要通过不同的教育内容与不同的教育形式来实现。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兴趣、爱好的分野,同时又造成个体的人在专业领域或技能领域的分野,造成人的职业分野。人的个体特征因而也突出地表现为专业或职业特征。当然,人的个体特征不止于专业或职业特征,它还包括人的情感、性格、气质等方面,而人的这方面的特征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三)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人的个体的生命价值是针对人对社会的贡献与作用而言。每一生命个体如何展现其人生的价值,归根结底是通过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的大小来衡量。人应该成为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人。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是离不开他的道德水准和智力、能力状况的。人愈有道德、愈有知识、愈有才能便愈能展现生命的价值并创造生命的辉煌。教育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并努力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教育赋予人创造生命价值的信心与力量。然而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是非教育之力能完全达到的,还必须有赖于人的社会实践。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社会是整体性大系统,教育是社会大系统变革中的子系统。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与社会活动,它的发展本身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或重要标志,同时又促进着社会的与变革进步。

社会发展虽然制约着教育发展,但教育发展对社会发展具有强烈的反作用,在促进社会发展的诸多要素中,教育的作用随着历史的推进而愈益突出地显现。教育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与活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育发展亦有其自身的规律,它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发展。下面我们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分析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一)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首先表现在它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十分重要的作用。“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维护社会统治、维系政治稳定的基本途径无一不是通过教育。即使是通过加强法治的手段实施社会政治控制也是与加强教育密切相关的,法的控制本质上也是法治思想的教育而实现。

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政治人才是指社会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各级政治人才都需要通过教育培养。

其二,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这是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功能的另一突出表现。社会统治阶级总是要通过教育造就公民,使受教育者具备国家、政府或执政常所希求的政治理想与信念。

(二)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社会政治的“恒定性”是相对的,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社会政治的变革也会发生。从总体上看,社会政治变革是不断趋于前进与进步。教育则是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对于社会政治变革具有强烈的反作用。

其一,教育的普及化与社会政治变革。现代社会教育的普及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标志,同时又是推进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教育的普及,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意识,表明社会政治的平等与开放。教育的普及,深深地蕴藏着一种变革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业已在现代社会政治领域中得以展现。教育普及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更有力地推动社会政治的变革与进步。

其二,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宏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在现代社会,教育通过传播科学真理,宏扬优良道德,形成正确的舆论,同时产生进步的政治观念,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革新。教育能力的主导作用在于它能张扬社会政治、思想、道德领域中的正面因素,抑制与抵制腐朽、落后的消极因素,从而为推进社会政治的先进化服务。

其三,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依赖于教育而推动。民主意识、观念的养成,非教育不能达到。民主意识又与科学意识紧密相关。缺乏科学知识素养也就无法提高民主的素养。所以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全体国民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是实现社会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在现代社会得以加强。现代物质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的发展与变革又强烈地反作用于现代物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关于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应立足于现代教育对现代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教育担负着培养劳动力的任务,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社会再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再生产而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教育和训练。教育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通过教育培养、训练生产所需要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业人才上。教育正是通过向各种生产部门输送经过培训的更加熟练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的增长。

(二)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着社会,同时也将继续深刻地影响着未来社会。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观点来看,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首先促进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有力地促进现代社会各种领域和各种层面的变化。科技革命缘何如此持续推进?显然,这依赖于教育的贡献。

首先,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与再生产科学知识相一致。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人能掌握它并应用于生产中去,即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教育以极为简约的方式同时也以极为广泛的形式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教育是促进科技与发展的重要手段。现代科技革命和科技发展与现代教育革命和教育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不只是有科技革命才有教育革命,而同时是有教育革命才有科技革命。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教育社会功能的另一表现。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社会文化构成教育生长的土壤和条件,教育惟有适应社会文化环境方能生存与发展。然而,教育在受制于社会文化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文化。教育具有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及融合文化等功能。

(一)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

人类文化的传承固然可以物或物化的观念形态存在,但更多地是以人的心理、行为方式存在。无论是何种文化的传承,都需要以人对文化的理解为中介。人对文化的理解则需要依赖于教育。教育自它产生之日起就是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工具。社会通过教育将人类的文化遗产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文化藉助于教育得以延续和发展。

(二)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新功能

社会文化总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发展就意味着要有创新。没有文化的创新自然也无真实意义上的文化发展。而文化之创新则需要通过教育而实现。一方面,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总是着眼于古为今用,传承文化的过程也是文化更新的过程;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急剧变革,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必然要求教育突破原有的文化范成,实现对文化的创造、拓展与更新。

教育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还有融合不同文化的作用。

复习思考题:

1 .在中外教育史上,存在哪几种教育功能观?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如何?

2 .何谓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何谓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社会化功能关系如何?

3 .怎样认识当代教育的社会功能?
转载:湖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