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环境心理学听课笔记------ 第九章 领地与个人空间☆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4 21:06:2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第九章 领地与个人空间☆
§9.1领地与领地行为
1.领地是可见的、相对固定的、并有明显的界限,且多以居住地为中心。
2.奥尔特曼认为,领地表明了个体或群体彼此排他的、独占的使用区域。
3.试举例说明领地性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病人能够拥有一个可自由支配的空间,有利于其身体的康复。当空间有明确的界线,标明所属者时,犯罪率和故意破坏行为要比没有标记的地方低。在公共领地,没有明显标记的地方会更容易遭到破坏,如工厂、学校和空地都是被破坏最多的地方。
总之,建筑设计应该考虑到以上提到的各个因素,使建筑能更适合人居住和活动,并满足人们的各种心理需要。
4.人类领地性与动物领地性有何异同?☆
动物领地性是指动物个体或群体占领一定地区,以保卫它不被侵入的一种倾向或特性。
动物领地性的功能:⑴繁殖功能:领地性与动物交配繁殖之间的关系,确保动物种群繁殖的高质量和延续性;⑵保护功能:领地性不仅有利于动物寻找食物,也有利于保护食物;⑶减少冲突的功能:领地性有利于动物避免因这种斗争而导致的伤害。有一种现象叫做“优先居住效应”,指的是动物在自己占据的领地上有优先于其他个体的支配性。
人类领地性应该指建立在对物理空间的拥有权知觉上,由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表现出的一套行为系统,它是个体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要求占有和控制特定空间范围的一套行为习性。
人类领地性的种类分为三种:主要领地、次级领地和公共领地。
⑴主要领地是指被个体或群体完全拥有和控制,并受使用者和他人共同确认的领域,它是建立在长期使用的基础之上,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
⑵次级领地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对它的控制力较弱,没有明确的归属。如酒吧、教室里的座位等。
⑶公共领地是指任何人都可以进入、极为临时的领域,人一旦离开就对它失去了控制。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也不会因为他人的占用而采取强硬措施。如电话亭、公共汽车上的座位等。
人类通过使用的物品或自己的行为,使领地个人化或保护自己的领地,这称为给领地注上标记。主要领地的标记形式多为物理标记,次级领地和公共领地的标记形式,比较多的表现为一些精细的行为或简单直接的方式,如放置一些物品等。
人类领地性的功能:
①保护、调整私密性。个体能够拥有一个可以调节私密性和自由控制支配的地方,对维持身心健康和正常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个体发现自己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的领地,可能产生压力和其他严重的心理问题。领地性强的人对未经允许入侵的人极为敏感,以致于他们对门铃的反应要更快。
② 组织功能。与动物不同,人类领地性的主要功能不在于维持生存,更多地表现出来的是组织的作用。这里的组织是多方面的,包括组织日常生活,使生活可预测、有条理和更稳定;提供稳定的社会组织,维持和发展社会组织;此外,领地还是地位的象征。对群体而言,人类的领地性行为也有与动物领地性行为相同的一个作用,就是社会组织功能。
③优先居住效应类似于动物减少冲突的防卫功能。在体育比赛上也体现出优先居住效应,它可以称为“主场优势”,在自己的运动场或国家进行比赛,要比在其他地方比赛发挥更好,在主场赢的机会更多。
领地性对人类和动物的作用不尽相同,在动物主要是关系到生存和繁殖;在人类,主要是组织的功能,当然,它还能增加个体的安全感。除了领地性,个体还有个人空间和私密性的需求。
§9.2个人空间及其影响因素
1. 个人空间与领地的区别:个人空间是无形的、不见边界的、可移动的、以个人为中心的、调整与自己进行交互对象的远近距离;领地是可见的、划分好的、相对静止、以家为中心或居住地为中心、调整与自己进行交互作用对象是谁。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
2.Hall是怎样划分人际距离的?
霍尔(Hall)对美国中产阶级白人进行了观察,得出人在社会交往中有四种距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
⑴在0—45厘米的范围内称为亲密距离。在这个距离,双方都能清楚地看到对方的面部。这种空间距离只出现在特殊关系的人之间,如父母与子女、夫妻、恋人。对关系亲密的人来说,这个距离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和体温等信息。
⑵个人距离的范围大约在45—120厘米之间,这个距离通常是与朋友交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的空间距离。嗅觉和细微的视觉线索减少,但双方的接触还是有的。
⑶社交距离分为近距离社交距离和远距离社交距离。较近的社交距离是1.20—2.10米,多出现在非正式的个人交往中,如谈判和商业接待中多是这种距离。较远的社交距离为1.20—3.60米,一般正式的公务性接触中是这种距离。
⑷公众距离的范围是在3.60—7.60米间,它属于人际接触中的正式距离。处于该距离的人,可以容易地采取躲避或防卫行为。它多出现在陌生人之间,或正规场合,通常公众距离为单向沟通时采用。
3.个人空间具有哪些功能?
⑴有关理论的解释
应激理论认为,个人空间的维持是为了避免各种过于亲密的接触导致的应激状态。唤醒理论则认为当个人空间不能满足需要时,人们的某些体验被唤醒,对个人空间大小的忍受程度,决定了个体做出何种反应。行为局限理论认为,个人空间是维持和保护个体周围有一定的空间范围,以获得行为的自由。
⑵非语言交流功能。
个人空间的大小是由周围环境刺激的质和量决定的,而交往双方的距离也反映了他们的关系和亲密程度,以及个体间行为的态度,并且决定了双方从事活动的类型。
⑶边界调整功能。
边界调整可以维持个体或群体处于独处状态,满足个体和他人交往中需要保持的空间范围。个体可以根据所获得的感觉信息量调整边界范围,当这一愿望达不到时,消极影响就会产生。要消除消极影响就需要调整个人空间。
⑷平衡亲密程度模型。
平衡亲密程度模型后来把它称之为舒适模型。在很多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人都想维持一个最佳亲密距离。如果个体间的亲密水平太高,平衡作用就会发挥它的功能,个体采取各种补偿行为,如把身体移远一些、调整眼睛的注视和脸的方向;如果个体认为亲密水平不够高,平衡作用会促使个体缩短个人空间距离,如更多的眼睛接触等。个人空间的这一作用使个体之间的互动处在最佳水平。
⑸保护功能。
个人空间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控制他人的侵犯,保护自己免受情绪威胁或物理刺激的威胁,减少压力。个人空间越大,就越能做好充分的准备逃离危险刺激。个人空间可以作为身体缓冲区。当处于过分亲密、刺激量超负荷时,可以利用个人空间作为自我保护机制,提高私密性和防止过载的刺激,以维持心理上个人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
⑹交往功能。
个人空间可以传达和调整人际交往中的互相沟通。他人传递给人体的感觉信息,如气味、身体接触、眼神接触和言语信息,都决定了互动中的个人空间距离。较近的距离既会增强积极的反应,也会增加消极的反应。
4.个人空间的测量方法有:实验室止步距离法、投射法和自然观察法。
5.哪些因素影响了个人空间的大小?
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很多,总的可以概括为情境因素和个体差异。
情境因素:
⑴物理情境。当容易逃离威胁时,所需个人空间较小,个体在房间中的位置也决定了空间的大小,一般在角落里要求个人空间更大,在室内比在室外需要更大的空间。
⑵相互吸引与人际距离。当朋友或关系密切的人距离你很近时,会感到很舒适。相互吸引和人际距离由于性别、地位的不同而有差异。当都是女性时,人际距离也随相互吸引的增加而缩短;但如果同为男性,相互吸引并不会使人际距离减小。
⑶相互作用的类型与人际距离。当相互作用表现为讨厌等负面情绪时,个体间的人际距离较大;当表现为喜欢等积极情绪时,人际距离较小。互动双方的合作情况也影响个人空间距离:处于合作状态,人均距离较近,处于谈判竞争状态,人际距离较远。
个体差异:
⑴文化和种族。把不同文化差异总的分为两种:接触文化和非接触文化。地中海、阿拉伯和西班牙等国家属于接触文化,这些国家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离得更近,交往中有更多的身体碰触和眼神接触;而北欧和高加索属于非接触文化,他们的人际互动表现出更大的人际距离。
⑵ 性别。女性比男性拥有更小的人际距离,而男性对较小人际距离的忍受性要比女性低,男性入侵者给他人带来的恐惧和压力要大于女性。然而,并不是一切情境下都如此,当受到同性威胁时,女性会要求更大的空间。异性间交往的空间距离要看交往双方的关系,关系亲密的异性,其空间距离比亲密的同性小。
⑶年龄。个人空间随年龄增大而扩大。埃罗和海达克通过研究得到三个结论:首先,他们发现在5岁以前,儿童的个人空间模式与成人的不一样;六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空间要求稳定地增加;到青春期以后,形成了大小与成人相似的个人空间。
⑷人格因素。人格特征决定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格特征也反映在空间行为上。内控的个体与外控的个体对个人空间的需求不一样,外控的人要求有更大的个人空间。有暴利倾向的个人空间要求更大。性格内向的个体所需个人空间比外向的个体大。
6.对侵犯他人空间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受侵犯者的反应,事实上,侵犯者本身也会有很多体验。
§9.3私密性
1.简述私密性的形式及其功能。☆
私密性是指个体有选择地控制他人或群体接近自己。个人或群体都有控制自己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质和量的需要,私密性是个人或群体对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和何种程度与他人相互沟通的一种方式。
威斯汀把私密性分为四种形式: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它们分别会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出现。独处是指个体把自己与其他人分隔开,或者避免被他人观察到的状态;亲密指和某些个体相处时不愿受到干扰,如和亲人、朋友或配偶亲密相处时的状态;匿名是指一个人隐姓埋名或乔装打扮,即使在公众场合仍然不被别人认出的状态;保留是指个体需要隐瞒自己的一些事,不愿意其他人了解。保留经常通过利用个体周围的建筑等来实现。
私密性的功能可以划分为四种:自治、情感释放、自我评价和限制信息沟通的功能。自治可以使个体自由支配个人的行为和周围环境,从而获得个人感;情感释放可以使个体放松情绪,充分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自我评价是使个人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设计的空间;限制信息沟通是让个体与他人保持距离,隔离来自外界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