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社会心理学串讲笔记------第8章 社会心理与行为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4 21:07:3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重点 #填空题 ◎名词解释 □选择题 ※问答题 每章最后的几段是总结性的应看一看)
第8章 社会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 团体的基本特征
◎1、团体:指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成员结成的集合体,团体的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2、简答:团体对个人心理方面的作用表现?
在三个方面:①团体是个人心理上具有归属感;②团体是个体具有认同感;③团体的社会性支持力量。
◎3、团体规范:为了保证团体目标的实现,团体本身必须有制约其成员的思想、信念与行为的准则,这种每个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与行为准则就是团体规范。分为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
◎4、正式规范:是存在于正式团体中的规范,它往往是用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并且由上级或团体中的其他成员监督执行的规范。
◎5、非正式规范:是成员约定俗成的、无明文规定的行为标准。
6、团体规范的作用:
①保持团体的一致性。团体规范的存在能使这种一致性得以实现。一方面规范调节和制约着成员的思想与行为,另一方面,规范又是团体成员彼此认同的依据,因此规范不仅从外部制约着成员的表现,而且也从内部促使成员与团体保持一致。
②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
③规范的负性作用:团体规范也会产生负性作用,制约着成员的努力水平。
◎7、凝聚力:指使成员继续留在团体的所有正性或负性力量。包含正性或负性力量。
8、凝聚力最重要的正面力量来自于团体成员的人际吸引,当团体成员彼此喜欢,以友谊作为联结纽带时,凝聚力便高。负性力量使得成员即使不满意也不会离开团体。
※9、简答:团体内沟通的规律?
①发言的不平等性;②领导的主导作用;③沟通网络(a、网络形态:圆形、链形、Y形、轮形;b、网络功效:网络形态会对团体的士气与效率产生影响)

第二节 团体领导者
【◎】1、对领导的定义有两种主要的看法:①一种观点认为领导是一种人际影响的动态过程。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把这一动态过程分为领导者,被领导者以及包括目标在内的整个环境条件三方面。②另一种观点认为领导是指影响团体、影响他人以达成组织目标的能力。
2、团体的领导者可分为两类:任务型领导和社会型领导。
3、领导行为模式分为:亥俄模式把领导分为两类:工作管理和关心人。 密西根模式把领导分为:生产取向和员工取向。
4、布莱克和莫顿用管理方格图的形式加以表现,该图以关心生产为横坐标,关心员工为纵坐标。
【※】5、基伯认为领导者的先天特性:①善于言辞;②外表潇洒;③智慧过人;④自信心强;⑤心理适应能力强;⑥有权力欲;⑦性格外向。
6、齐赛利、瑞杰威也研究里领导的特质。
7、典型的领导模式研究:①勒温(1939)等人的民主与专制模式研究;②费德勒(1981)的权变模型研究。

第三节 团体动力学
◎1、社会促进作用: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 崔普利特1898年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
◎2、社会抑制作用:有时他人的存在也起抑制作用,从而使个体的作业水平降级,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团体情境使个体作业水平降低的现象称为社会抑制作用。
※3、简答:团体情境为什么会对个体的行为起促进或抑制作用?
查荣茨(1965)提出:他人存在,可增加个体的驱力或动机,这种驱力的增加对作业成绩的影响依作业的性质而定,当作业所需的反应是已经长久练习或天生即会时,动机的增强将起促进作用;但当作业所需的反应是尚未完全学会的行为时,动机增加反而会破坏其行为。
※4、社会影响理论
①团体对个体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却一直是人们难以回答的问题,拉坦纳提出的社会影响理论就说明了这种影响力的大小。
②按照社会影响理论的观点,他人对个体的总影响力取决于他人的人数、社会力量的强度、与影响的直接性。
A人数:当在场的人数增加时,他人的影响力也增大。
B社会力量的强度 :指在场的他人的重要性或力量。强度可决定于他人的地位、年龄及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他人越重要,这种影响也越大。
C他人的直接性 :指他人在时间、空间上与个体的接近程度。它人与个体越接近,影响力也越大。
5、团体问题解决中,震脑术(头脑风暴)提出者:奥斯本
◎6、德国心理学家黎格曼在1920年进行了一项研究,专门探讨了团体行为对个人活动效率的影响。它要求工人尽力拉绳子,并测量拉力。结果:独立拉时,个体平均拉力为63公斤;3人团体总拉力为160公斤,人均为53公斤;8人团体总拉力为248公斤,人均为31公斤,只有单独拉时力量的一半。他把这种个体在团体中较不卖力气的现象称为社会懈怠。
◎7、当团体成员最初的意见保守时,团体讨论的结果将导致更加保守;当最初的意见倾向冒险时,讨论将导致结果更趋于冒险。这种经过团体讨论,使决策更趋极端的现象就是团体极化。
※8、对团体极化解释中,由克罗特提出关于冒险性的5方面原因:
①团体责任分担,由于人多了,每个人的责任降低;
②团体内的信息交流,使个体认为掌握了足够的信息;
③成员的领导者冒险信息促进冒险;
④竞争性的团体气氛鼓励冒险;
⑤冒险体现价值的观念促进了冒险。
◎9、小集团意识:它是指团体从表面一致的压力阻碍了不同意见的发表,使得团体不能对问题和解决方法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和分析。小集团意识最早的研究者:贾尼斯(1972)
◎10、社会传染:1896年,黎朋指出激动的群众倾向于有相同的感受与行为,因为个体的情绪会传染给团体。即使当有的成员作了通常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其他人也会倾向于去仿效他。他把这种现象称为社会传染。
◎11、去个体化:群众中的个人,有时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而觉得责任该由大家负,从而使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或消失,一旦个体的控制系统减弱,暴力与反道德行为就可能出现。社会学家津巴度(1970)把群众中的上述现象称为去个体化。
※12、论述:去个体化产生的原因
①匿名性:匿名性是产生去个体化现象的关键之一,任何可能使成员降低自我认同的事件,都可能增强去个体化的效果。团体成员越隐匿,他们越会觉得不需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
②自我意识的降低:导致去个体化的第二个原因,是自我意识的降低,人的行为通常受道德意识、价值系统及所习得的社会规范的控制。但是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我意识却失去了这些控制能力,人们觉得没有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不顾及行为的严重后果,这种自我意识的降低,与匿名性一起,在去个体化的现象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四节 从众与服从
一、从众
◎1、从众:指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表现出与团体其他成员行为一致的现象。 谢力夫(1935)利用知觉错觉中的游动现象对从众现象作了研究。阿希也对从众进行了研究。
※2、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①他人的行为给我们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他人是我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别人也许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依照别人的方式行事,我们可获得一些知识。
②我们为了得到社会支持、避免非难而从众:从众的第二个理由是,想获得团体的认同,避免非难。与此有关的主要是害怕偏离,害怕被他人视为偏离者是所有社会中均存在的一种基本的从众因素。
※3、影响从众的因素:
①团体因素:影响从众的团体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团体凝聚力、团体一致性、团体规模。A、团体凝聚力越大,从众行为也越常发生。B、团体一致性,产生从众行为的一项相当重要的条件是团体的意见需相当一致。个体在面对团体的一致决定时才会有压力是它表现从众。但如果团体不一致。则从众行为将大大降低。C、团体规模、团体大小也对从众行为产生影响。一个五个人的团体要比两人团体对个体从众的影响大。
②个体承诺
二、服从
◎1、服从:指个体由于受到压力,而去做那些他们不愿做的事。服从的经典研究者:米尔格拉姆。
◎2、增加服从的技巧—“脚在门槛内”:先使个体对较小的请求表示同意,一旦他同意较小的请求时,他就可能同意更大的请求,这就是所谓的“脚在门槛内”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