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2007年硕研中医综合备考指导:阴阳五行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4 21:12:4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新大纲考查范围
1 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 五行的基本概念。
4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5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6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本章知识结构图
阴阳五行阴阳学说基本概念、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
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五行学说基本概念
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
制化和乘侮
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
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复习提示
本章复习的重点在于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概念、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医学的应用。
知识要点精讲
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一)阴阳学说
1 阴阳学说的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地说,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阴。
虽然任何事物都可以阴阳的属性区别,但必须指出,用阴阳来概括或区分事物的属性,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具有实际意义。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其相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事物阴阳属性的转化性,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等。二是事物阴阳属性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
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昼与夜等等。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体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阴阳相互制约的过程,也就是相互消长的过程,没有消长,就没有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如果某种原因,使阴和阳之间的互根互用关系受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机体生生不息之机也就遭到破坏,甚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阴阳的互根互用,又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阴和阳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着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
(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和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即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维持相对的平衡。这里的相对平衡,是指阴阳消长的某阶段可以存在不平衡,但就消长的全过程来说,还是处于大致平衡的状态。只有不断地消长和不断地平衡,才能推动事物的正常发展,对人体来说就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表现在事物变化到“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阴阳的互根是转化的内在根据,阴阳双方发展到“极”或“重”的程度,是产生转化的条件。
由此可见,阴阳是事物的相对属性,因而存在着无限可分性;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说明阴和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相反相成的。3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及其病理过程,是因某种原因而使阴阳失去平衡协调所致。疾病的病理变化均可用阴阳失调即阴阳的偏胜偏衰来概括。阴阳偏胜包括“阳胜则热”和“阴胜则寒”;阴阳偏衰包括“阳虚则寒”和“阴虚则热”。由于阴阳互根互用,机体阴阳的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出现阳损及阴、阴损及阳和阴阳俱损、阴阳失调的病理现象。机体阴阳还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出现“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用于疾病的治疗。一是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对阴阳偏胜者,采用“损其有余”、“实者泻之”的原则。“阳胜则热”的实热证,采用“热者寒之”的治法;“阴胜则寒”的实寒证,采用“寒者热之”的方法。对于阴阳偏衰者,采用“补其不足”、“虚者补之”的原则。阴虚不能制阳而致虚热者,“阳病治阴”,用滋阴壮水之法,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而致虚寒者,“阴病治阳”,用扶阳益火之法,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药物的性能,主要依靠气(性)、味和升降浮沉。四气分阴阳,即温热为阳,寒凉为阴;五味分阴阳,即辛甘淡为阳,酸苦咸为阴;升降浮沉分阴阳,即升浮为阳,沉降为阴。
(二)五行学说
1 五行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2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指树木生长的形态都是枝干曲直向上、向外舒展。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爰稼穑”,是指土有承载、化生万物的作用,有“土为万物之母”的说法。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从革”为“变革”之意。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指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趋下、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表1-1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
自然界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行人体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声变动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握徵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歌哕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毛悲哭咳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呻栗
(3)五行的生克乘侮
①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促进、助长和资生的关系。其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②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抑制和制约的关系。其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联系,所以从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来说,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的联系。
③相乘,乘是以强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如“木旺乘土”、“土虚木乘”。
④相侮,侮指“反侮”。五行相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一行进行反侮。如“木火刑金”、“金虚木侮”。
相乘和相侮,都是异常的相克关系,临床上常用来说明病理机制。
3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①以五脏配五行,五脏又联系着各自所属的五体、五官、九窍等,从而把机体各部分联结在一起,形成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体系。②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阐释肝、心、脾、肺、肾五个系统之间的关系。③通过五行归属,将内在的五脏系统与外界环境联系在一起。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病理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来说明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根据相生关系,五脏间疾病的传变分为“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个方面。“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根据相克关系的传变分为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
(3)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由于五脏、五色、五音、五味等都归属于五行,在临床诊断疾病时,可以综合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材料,根据五行的属性、归属和生克乘侮关系来诊断疾病,并推断病情的变化和预后。
在治疗上,可根据五脏疾病的传变规律,采取“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方法,控制疾病的传变。例如《难经》、《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等。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补母,即“虚则补其母”,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泻子,即“实则泻其子”,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临床根据相生关系确定的治疗方法有:滋水涵木法(滋补肝肾法)、益火补土法(温肾健脾法)、培土生金法(补养脾肺法)、金水相生法(补肺滋肾法)等。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是抑强和扶弱,临床常用的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治疗方法有: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法)、培土制水法(健脾利水法)、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法)、泻南补北法(泻火补水法,即泻心火滋肾水)。还可用于指导针灸治疗,如五输穴的配伍等。在治疗情志疾病时,可根据五行的相克关系,以情胜情,以情志的制约关系来进行治疗。
考题分析
A型题
1 区别事物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A 日与月 B 天与地 C 水与火 D 升与降 E 左与右
分析:正确答案C。考查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原文的掌握。
B型题
A 益火补土法 B 金水相生法 C 抑木扶土法D 培土制水法 E 泻火补水法
1 肾阳虚不能温脾,以致脾阳不振,其治疗宜采用()。
2 肾阴不足,心火偏亢,以致心肾不交,其治疗宜采用()。
分析:正确答案A、E。考查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确定的治法含义的掌握,难度不大。
X型题
1 下列各项中属阴阳制约原理的治法有()。
A 热者寒之 B 阳病治阴 C 阳中求阴 D 阴中求阳
分析:答案AB。考查对阴阳对立制约理论的掌握。A易选中,B是用补阴法治疗虚热证,同样属于阴阳制约的范畴。
命题预测
本章考查的重点在于阴阳的基本概念、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题型训练
A型题
1 不宜区分其阴阳属性的一对事物是()。
A 脏与腑 B 气与血 C 上与下 D 左与右 E 标与本
2 在下列相对事物中,不宜划分阴阳属性的是()。
A 反与正 B 左与右 C 上与下 D 动与静E 明与晦
3 下列各项不宜区分阴阳属性的一对事物是()。
A 寒与热 B 邪与正 C 上与下 D 左与右 E 动与静
4 “动极镇之以静”,主要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A 阴阳相互转化 B 阴阳互根互用
C 阴阳相互消长 D 阴阳对立制约 E 以上均非
5 “阴在内,阳之守也”主要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A 阴阳交感关系 B 阴阳互根关系 C 阴阳对立关系
D 阴阳消长关系 E 阴阳转化关系
6 “阴胜则阳病”主要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A 阴阳转化 B 阴阳对立 C 阴阳互根 D 阴阳消长 E 阴阳交感
7 《类经》所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种关系。
A 阴阳对立 B 阴阳互根 C 阴阳平衡 D 阴阳转化 E 阴阳制约
8 下列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中“阴”的含义为“阴邪”的是()。
A 阴虚则阳亢 B 阳盛则阴病 C 阴盛则阳病 D 阴损及阳 E 阳盛格阴
9 “热者寒之”的治法适用于()。
A 阳盛则热之证 B 阴盛格阳之证 C 阴阳两虚之证
D 阴虚则热之证 E 以上都不是
10 下列除()项之外,都说明阴阳互根的关系。
A 阳在外,阴之使也 B 独阴不生,孤阳不长
C 阴在内,阳之守也D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1 “阴病治阳”的治疗原则适用于下列()证。
A 阴盛阳损 B 阳盛阴虚 C 阴虚阳亢 D 阴阳两虚 E 阳虚阴盛
12 五行相乘,下列()说法是正确的。
A 母气有余乘其子 B 子气有余乘其母 C 气有余则制其所胜
D 气有余则乘己所不胜 E 气不及则己所胜侮而乘之
13 下列不按五行相生次序排列的是()。
A 呼、笑、歌、哭、呻 B 筋、脉、肉、皮毛、骨
C 青、赤、黄、白、黑D 角、宫、徵、商、羽
E 酸、苦、甘、辛、咸
14 下列情志相胜关系中()项是错误的。
A 惊胜怒 B 恐胜喜 C 怒胜思 D 喜胜忧 E 思胜恐
15 水气有余导致土气衰弱的传变关系属于()。
A 制己所胜 B 侮所不胜 C 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D 己所胜轻而侮之 E 以上都不是
16 下列各项中不符合五行生克规律的是()。
A 木为水之子 B 水为火之所不胜 C 火为土之母
D 金为木之所胜 E 金为土之子
17 按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以下()项是错误的。
A 春、风、东、胆、筋均属木 B 冬、寒、咸、肾、骨均属水
C 秋、燥、苦、大肠、鼻均属金 D 夏、南、赤、心、脉均属火
E 长夏、甘、黄、脾、肉均属土
18 以下()项治法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制定的。
A 抑木扶土 B 培土制水 C 滋水涵木 D 佐金平木 E 泻南补北
19 不属于阴的味是()。
A 辛 B 酸 C 咸 D 苦 E 以上均非
20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所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的治法是指()。
A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B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C 阳中求阴,阴气得复D 阴中求阳,阳气充盛
E 阳病治阴,阴阳平衡
21 关于五行相侮,下列()项是正确的。
A 母气有余,传乘其子 B 子气有余,传乘其母
C 气有余则制己所胜D 气有余则侮其所不胜
E 气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22 下列除()项外,都体现了阴阳的互根关系。
A 阴在内,阳之守也 B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C 阳在外,阴之使也D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23 根据五行规律,脾病及肝属于()。
A 相克 B 相侮 C 母病及子 D 相乘 E 子病犯母
24 不能用“阴阳互根”解释的是()。
A 无阳则阴无以生 B 无阴则阳无以化
C 阳在外阴之使也D 阴在内阳之守也 E 阳亢者胜之以阴
25 下列关于五行生克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B 肝旺导致脾虚,为木旺乘土
C 金能生水,水能润金 D 肾阴虚致相火旺,属于水不克火
E 相克太过应抑强,相克不及当扶弱
26 下列除哪项外都属于五行之“土”()。
A 宫 B 哕 C 胃 D 湿 E 呼
27 下列关于事物的五行属性描述错误的是()。
A 由取类比象得知事物的五行属性 B 由推演络绎得知事物的五行属性
C 事物的五行属性等同于五种物质 D 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有相关联系
E 人体可按五行分为五个生理系统
28 肺病及肾的五行传变是()。
A 母病及子 B 子盗母气 C 传其所胜 D 传其所不胜 E 以上都不是
29 五行调节事物整体动态平衡的机制是()。
A 生我 B 我生 C 克我 D 我克 E 制化
B型题
A 天地 B 男女 C 水火 D 左右 E 上下
30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阴阳的征兆是()。
3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阴阳道路是()。
A 阴阳的相互对立 B 阴阳的相互依存 C 阴阳的相互消长
D 阴阳的相互转化 E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32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说明了()。
33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了()。
A 曲直 B 炎上 C 稼穑 D 从革 E 润下
34 木的特性古人用来描述的是()。
35 水的特性古人用来描述的是()。
A 相乘 B 相克 C 子病犯母 D 相侮 E 母病及子
36 肝气犯脾,属于()。
37 肺病及脾,属于()。
A 阳中之阳 B 阴中之阳 C 阳中之阴 D 阴中之阴 E 阴中之至阴
38 以时间划分阴阳,则子时至卯时属()。
39 以脏腑部位划分阴阳,则肾属()。
X型题
40 关于阴阳学说的认识,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 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可用阴阳来概括
B 阴阳消长的结果,必然发生转化
C 阴阳的互藏,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D 根据阴阳属性划分,五味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41 下列符合“木曰曲直”生理特点的是()。
A 肝主疏泄 B 肝体阴而用阳 C 肝喜条达 D 肝为刚脏主升主动
42 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认识,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有()。
A 阴阳学说强调唯物论,五行学说强调辩证法
B 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
C 阴阳五行学说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D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用在医学领域中,非常强调二者综合运用参考答案
1 E2 A3 B4 D5 B6 D7 E8 C9 A
10 D11 E12 C13 D14 A15 B16 D17 C
18 C19 A20 C21 D22 D23 B24 E25 D
26 E27 C28 A29 E30 C31 D32 D33 B
34 A35 E36 A37 C38 B39 D40 CD41 ABCD
42 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