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天津考研观察:考研成了第二“高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人民网 天津视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7 18:13:24  文章录入:billlee322  责任编辑:billlee

  140万人周末赶考创纪录 “应试”化催生考研经济 就业目的明显创新意识不高

  人民网·天津视窗1月7日电:“最后三套题”“押题宝典”,伴随着考研辅导班大热、考研辅导丛书系列化,一年一度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已成为继高考后,全国范围内的第二大“应试”考。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将于本周末举行。据统计,全国报考2010年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40万人,较2009年增加13%。这也是2001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最高纪录,是2001年报考总数的3倍。

  应试

  “作文模板”“考研尺”大热

  “很多人说英语作文最好别套用模板,评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得出来,会给低分,尤其是报考热门学校。但是买的作文书却极力说模板很有用,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如果不用模板,我写出的作文绝对是初中生水平啊!”“有没有人买考研专用尺答政治大题?”在高校校园网的考研版上,越是临近考研,问“作文模板”和“考研尺”等“应试”工具的帖子就越多。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多数准备本周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都已经背了“作文模板”,部分考生为了答题整齐、得高分,准备了“考研尺”。对于正在准备本周末这场考试的大学生们来说,“想起了高考”“拿出了当年高考的劲头”已经成为不少人共同的感受。

  “某某的‘最后三套题’做了吗?”“某某某的最后十套模拟题,你能得多少分?”“你报的那家点题班,都押的什么题?”诸如这样的问题,是时下“研友们”交流最多的。对于考研族来说,研究生入学考试,就是和“中考”“高考”一脉相承的再一次“应试”。考研热催生了考研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各式各样考研辅导班正如高考辅导班一样地兴旺发达,林林总总的考研辅导丛书也越来越系列化、品牌化,丝毫不逊于高考教辅。

  调查

  就业目的导致报考冷热不均

  一项针对研究生读研目的的调查显示:仅有13.5%的硕士生读研是因为“对科学研究感兴趣”。这项调查是清华大学牵头,在全国24所高校,其中包括天大在内发放问卷所做的。近日,天津大学在其校内的学生网上公布了这一调查的结果。13.5%的硕士生和26.2%的博士生读研是对科学研究感兴趣;与此对应的是,选择“高学位有利于找到理想的工作”的硕士占32.3%,博士占23.2%;同时,有48.1%的硕士生和42.1%的博士生读研是为了“继续提升自身能力”;还有5.9%的硕士和8.2%的博士,对自己为什么要读研“说不清楚”。

  同样令人担忧的是,仅有17.8%的硕士对自己研究的专业非常感兴趣,同时有8.9%的硕士对自己的专业“没什么兴趣”。数据表明,真正对科研感兴趣而读书的学生比较少。

  为找到更好的工作而读研,这一目的,直接导致“考研热”背后的“冷热不均”:热门院校、热门专业集中度更高,“热的热得发烫,冷的冷得冰凉”。

  趋势

  研究生培养就业趋同本科生

  从2002年开始的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使一些高校尤其是重点院校的研究生培养从三年缩减为两年或者两年半。“感觉第一年还是新生,第二年就该毕业找工作了”,这是许多两年制“小硕”们的感觉。与此同时,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本市某高校化工学院的一位负责研究生学生工作的老师指出,两年学制使得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时间大大缩短,科研时间的减少使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所下降,加之科研能力原本就参差不齐,部分研究生不得不延期毕业。

  这位老师还直言不讳地指出:社会考研辅导班、完善的各种辅导资料体系,应试教育在硕士研究生入学中普遍存在,以至于一位负责招聘的老总跟他谈话时都感慨,一些硕士生连最基础的东西、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清楚,以至于回答不上来诸如“水的正常沸点是多少”“北方地区下雪的时候为什么要在路面撒盐”等问题。

  针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调查显示:对于研究生的“创新意识”,45%的被调查者认为“强”,42.7%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还有12.3%的被调查者认为“弱”。

  研究生培养向本科趋同和随着研究生人数的膨胀,研究生已经越来越从“精英”走向“普及”,在就业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研究生在就业上与本科生比,优势越来越小,“普通研”甚至“普通本+名校研”的就业情况,往往不及“名校本”。(记者 刘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