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重要命题点解析(二)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2008-06-18  文都教育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6-26 11:19:48  文章录入:billlee322  责任编辑:admin

二、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一)2003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二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即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二)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的主要内容和理论创新

1.党中央提出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3.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即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重点是“四个坚持”即“一脉相承”的“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5.“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

6.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三个落实”:

(1)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

(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

(3)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7.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三个一致性”: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8.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个结合”:

(1)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

(2)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

(3)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

9.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进行关于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探索的若干重大课题,即“十四个如何”:

如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如何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如何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如何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

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如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如何更好地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如何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如何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如何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