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2007年考研新闻学专业模考题(二)及答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万学海文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16 17:28:14  文章录入:billlee322  责任编辑:billlee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新闻理论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新闻敏感        
2.新闻手段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新闻的基本要素。
2.怎样理解新闻报道应当“以人为本”。
三.论述题(20分) 
结合实际,谈一谈你对大众传媒时代“媒介批评”的认识。
           
新闻史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2.王韬与《循环日报》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什么是癸丑报灾?
2.简述英国封建集权主义出版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三.论述题(20分)
论述工业革命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新闻业务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谈话节目        
2.XNCR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新闻背景的定义和作用。
2.请介绍一下广播新闻编辑及其使用的手段。
         
三.论述题(20分)
简要论述你是如何看待目前国内新闻的娱乐化倾向。

参考答案:
新闻理论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通常指新闻记者及时识别新近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能力,即记者的感官和大脑对新闻人物、新闻时间、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宣传价值的敏锐、迅速的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是一种多方面的综合性的能力,是一个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2.新闻手段
新闻传播工具、传播符号、新闻体裁、编排技术等的总称。现代新闻传播工具,有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杂志、新闻纪录电影等。传播符号有文字、图像、声音。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新闻的基本要素。
齐全的新闻要素包括五个“W”和一个“H”,即Who,What,When,Where,Why和How。以及各自的作用和在消息等写作中的位置。
2.怎样理解新闻报道应当“以人为本”。
   (角度)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新闻报道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光荣职责。在新闻报道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弘扬“以人为本”精神,无疑也是新时期赋予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光荣历史使命。
人本主义:要本着人本主义的理念,用一种平视的、立体的眼光,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更好地为广大受众服务。
民生新闻
新闻人物报道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采访观念,尊重采访对象的人格尊严,自觉维护公民的人身权利。
 新闻报道活动首先是新闻采访。在新闻采访活动中,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采访观念,尊重采访对象的人格尊严权,自觉维护公民的人身权利。 首先,要有平等待人的采访姿态。再者,要尊重采访对象的隐私权。新闻采访既要保护采访对象的隐私权,又要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报道观念,关爱生命,在新闻报道中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新闻采访的后续工作是新闻写作。 在关于社会发展态势的报道中,我们要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始终把尊重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如在关于人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报道中,我们要强调人的生命高于一切。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职业观念,恪守道德准则,在新闻工作中坚持以公众的价值为首要取向。新闻工作在社会分工中担负着为公众提供新闻信息服务,反映和引导舆论的社会职责。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职业观念,要恪守新闻职责和社会公德,在新闻工作中坚持以公众的价值为首要取向。作为新闻工作的主体,媒体和记者是以传播信息的职业方式,来为公众提供职业服务的。
  新闻工作,说到底也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信息传播工作,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呼唤与响应。在整个新闻报道活动中,人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又是接受的主体,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在新闻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弘扬“以人为本”精神,既是新闻工作本身的应有之义,也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必然要求。
三.论述题(20分) 
结合实际,谈一谈你对大众传媒时代“媒介批评”的认识。
(角度)顾名思义,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媒介批评是以传播学为基础,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产品——大众文化的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传媒评论以新闻传媒及其报道为对象,以新闻传媒与社会关系为背景,因而它区别于以往微观、局部的新闻报道评析,与仅限于传播行为与效果分析的传播学也不等同。它的意义在于,为媒介设置一个“反光镜”,随时审视新闻传媒的行为与报道,并且,从新闻与相关产业,与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中,评析新闻业的走向、合理的发展速度与结构比例。新闻传媒评论,同时还关注从业者的素质与道德行为。媒介批评是分析媒介现象,反思新闻报道的得失,评价记者的作品,从而形成相应的新闻观念。新闻传媒评论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即由评论者根据个人的体验和理解评价新闻传媒行为,无疑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媒介批评是一种价值判断,它是对新闻媒介系统及其要素的批评。媒介批评是对于传媒业(包括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及时深入报道与评论,对传媒业发生的重大变化即时作出反应。“媒介”的具体内涵包括:一是媒介产品,特指新闻作品;二是媒介行为,媒介的一切活动都可归结于此;三是媒介现象,现象与行为的区别在于,现象具有普遍性、共同性、突出性,同时还有某种争议的意味;四是媒介性质及其作用。这样一划分,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媒介产品的批评居于微观层面,媒介现象和媒介行为是中观层面,媒介性质与作用的批评则是宏观层面。
其一,基于学术层面的批评。
其二,基于感想层面的批评。
其三,基于观察层面的批评。
 
新闻史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是历史上第一家近代中文报刊,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出版,创办人马礼逊,主编为米怜,该刊以“阐发基督教教义”为宗旨,以“灌输知识”和“砥砺道德”为阐发教义之辅。其次宣传伦理道德与介绍各国概况和科学常识。为了便于中国人接受,封面印孔子语录:“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引用孔孟语录阐述基督教教义,并采用通俗诗歌、对话、章回小说形式进行宗教宣传,每期发行2000份,至1821年停刊。           
2.王韬与《循环日报》
王韬(1828-1897年),本名利宾,又名瀚,字兰卿,江苏苏州人。《循环日报》1874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循环日报》是近代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报刊之一。
《循环日报》自创办到1884年,一直由王韬任主编,其宗旨为“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该报有国际新闻,国内新闻,选录《京报》内容。《循环日报》的最大特点是每天在头版头条位置刊载一篇政论文章。这些文章大多由王韬执笔。《循环日报》因重视政论而成为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王韬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1883年,他的政论文章被选辑成书,名为《园文录外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什么是癸丑报灾?
   1913年7月“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乘机对新闻出版界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摧残。京、津、沪、穗、蓉、汴等地的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全被查封,上海租界的国民党报纸也被禁售,各地凡在二次革命中发表过反袁言论或同情过国民党的报纸也受到残酷迫害。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因这一年是癸丑年,故称为“癸丑报灾”。
2.简述英国封建集权主义出版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从集权主义本身出发,分析当时英国国内出版物出版状况的时代背景,按照课本中的讲解分几个阶段进行简要的描述。
三.论述题(20分)
论述工业革命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根据参考书目中的论述和其他课外知识,从技术、经济、政治、文化观念等多个角度进行阐释。
新闻业务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谈话节目       
西方称之为:talk show,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就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平等对话交流的方式,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观点和见解,特点是它不是对于某时某地发生的具体报道,而是通过各抒己见的谈话,传播观点和见解,反映当代人的心态、观念。
2.XNCR
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为XNCR。这是中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是当时抗日根据地新闻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也成了人民广播事业诞生的纪念日。该台创办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1949年12月5日,由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发展来的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改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新闻背景的定义和作用。
参见“广电词典”中的名词解释,再适当结合实际加以展开。
2.请介绍一下广播新闻编辑及其使用的手段。
贯穿于节目生成过程中的构思,它是广播新闻编辑工作组织、加工、制作等一系列环节之总称。它的工作对象和目标主要是将来自各个渠道、各种形态的稿件和素材,加工、组织成可供播出的完形节目,分成策划节目和筛选稿件的前期编辑、广播的编辑手段可分为稿件编辑手段和节目编辑手段两类。稿件编辑手段包括:.压缩、增补、改写。节目编辑手段包括:利用前后内容的客观联系,恰当安排稿件播出的时间顺序,增强多种内容相互强化收听印象的互补效应。协调各种声音符号、适当运用峰谷编排方法、调动声音内部诸要素。
三.论述题(20分)
简要论述你是如何看待目前国内新闻的娱乐化倾向。
    新闻的娱乐化倾向: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即所谓“硬新闻软着陆”。娱乐性节目比例大量增加,严肃新闻节目的比例下降,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以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的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由此可见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三点特征: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二是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从新闻的传播功能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娱乐功能的异化,即:它扩张了娱乐性在整个媒介新闻中的地位,放大了新闻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因而偏离了新闻娱乐功能的初衷。在新闻娱乐化中,娱乐性、迎合受众是其主要宗旨。新闻娱乐化是传媒走向市场的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作为市场的主体之一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它要参与市场竞争,实行优胜劣汰,传媒要面向市场、考虑市场需要,通过一切手段争取最大的市场份额。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娱乐化就成为众多传媒不谋而合的选择。
(一)社会转型期的躁动:我国目前处在转轨与转型的特殊时期,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农业社会向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现代化社会转型,整个社会处于迅速深入的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探索与逐步完善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多种经济、社会制度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在变革的面前,旧的制度轰然倒塌,社会成员失去原有的生活、工作方式。新的制度尚未完善,他们对现实无所适从,从而产生诸多的紧张、失落和压抑等情绪,还会有由于生存竞争带来的各种巨大心理压力。以至于人们从来没有这样强烈地需要某种娱乐,需要某种宣泄情绪和缓释心理压力的通道。人们的压抑情绪得以转移,精神压力到了缓解,于是娱乐化媒体便成为受众获得心理松弛和压力缓释的好去处,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这是新闻娱乐化的社会成因。
(二)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电视、电台、报纸、期刊、互联网等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存的媒体激增。
(三)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从新闻生产者即媒介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双重属性的新闻媒介,在新闻改革过程中其经济实体的属性大大强化,被推向市场、自己找饭吃的媒体在扮演政治化角色的同时,还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追逐并保持市场份额与利润。
(四)媒体职业道德的缺失:一味地娱乐新闻、哗众取宠,也反映出一些媒体及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意识的缺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受众的心理需求:从受众心理的角度来看,媒体把重大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的软新闻,能引发作为个体的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
(六)跨文化传播的冲击:冷战结束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大加速,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传播的全球化。
在充分考虑受众需求和接受心理的情况下,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充分发掘新闻的娱乐功能,不仅可以使媒介真正走向大众,而且可以提高新闻媒介的市场竞争力。但如果超越了合理的娱乐化的度,一味地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比如哗众取宠地炒作明星绯闻,不顾新闻职业道德炮制“假新闻”,甚至是肆无忌惮地渲染暴力和色情场面以刺激受众的原始生理欲望,这样的行为对于传媒而言虽然可能会带来一时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传媒庸俗化、媚俗化的不良倾向最终使媒介的权威下降,公信力丧失,甚至危害社会风气,这样的新闻娱乐化就必然是新闻传媒之祸。
再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

  本资料来源于海文教育,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