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复旦新闻学院考研故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5-2  文章录入:billlee322  责任编辑:billlee

说在前面的话

1、我和一些人一样,曾经迷茫,曾经有很多很多问题渴望有高人能给予指点,拨散迷雾,但后来我越来越明白,真正的救世主只有自己。当过于依赖自己以外的任何人时,这本身就是危险的。

2、我的复习方法不一定适合大家,我所了解的传播学391的高人的复习方法与我完全不同(有点神,似乎态度不端正,未如我辈勤奋?可他有其独特的方法,似乎是不可复制的),朋友们还需结合自己情况。

3、考研复习可称得上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事无巨细,本人这儿无力也无心涉及复习中的各方面,只要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调整与适应,我们每个人都能自己很好的解决一路上的问题。

4、我复习中借鉴了04年JIE、YIWEI、MADAHA等人的复习方法,受益匪浅,其经验故事可到“考研故事”中查看。

5、本人的初试成绩并不是特别好,传播学362分,除英语还好外(82分),其他都不很高。

之一:我的2次考研故事

上集-----------

很早就决定跨专业考复旦新闻学院了,大概在大一下学期吧。不过,现在想来当初做选择时是很盲目很感性的,只是喜欢复旦喜欢上海喜欢新闻传播。没有比较其他学校,对复旦考试风格等也未做了解。幸好,后来发现复旦还是很适合我的,但事情如果从第一步做起,会更稳妥些吧。

做好了选择,接下来的我知道得先学好英语(也不只是为了考研)。我是中师(中专的一种)保送读大学的,中师未开英语课,拉下不少。还好,很喜欢英语,花的时间多,进步也很快。但对于专业课,事实上只是做好了心理准备,行动很少。粗略的翻翻参考书,偶尔看看专业期刊。到了大三暑假,开始正式看参考书,但只是划划书本上的重点句,或将其写在笔记上。当时还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我没留意新招生简章,想当然的以为不会有什么变动。结果,7月底才发现书目有很大的调整(7月初就公布了),公关、网络传播、传媒经济等好几本都是崭新的。我有点手足无措,骂自己在信息时代却不知道辨别信息的重要性,不知道关注重要信息。

接下来忙着邮购书本,囫囵吞枣的看了看新书,草草的做了笔记。

九月,师范生实习工作开始,我基本放下了复习。九月中旬到十月下旬教育实习,此间,我没看参考书,却很认真的看新闻大学,还复印了些NEWS WEEKLY ,READERS` DIGEST等英文原版杂志上的文章看看以保持英语语感。后来(第二年),我才明白,我复习重心本末倒置了.专业期刊需要多看,以培养对学界业界动态的一种嗅觉,但书本无疑是本。

实习及后续工作搞定,差不多是十一月了。04年考试是一月十日十一日,所剩时间已不多,而我事实上一本书都没有认真复习,没有知识系统。更要命的事,我当时对此全然不知,只是盲目的坚信,只要自己坚持,一定能胜出。接下来的复习仍是囫囵吞枣,觉得很多东东看了很多遍了,懂了。但懂和掌握、化为己有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

考试了,感觉超好,估计新闻传播基础这门上100分是小K斯。

结果,这门拿了血淋淋的69分!我欲哭无泪,想想自己决心那么大,那么“认真”,居然如此落魄,很怨。

自我点评:

第一次考研更多的只是心理上的准备,向自己同时也向他人宣布,我要考复旦了,而行动力却极差.不勤于反思,像只无头苍蝇,横冲直撞,最后头破血流。无知导致无畏.呜呼,沉重的打击,一切美好的感觉灰飞烟灭!

下集---------

初试成绩出来后难过了一两天,很快就决定再考,因为不甘心,也因为想摆脱三流大学的阴影.

接下来,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先重新审视自己,找出自己摔倒的地方,然后站起来.我开始联系MMBA上上线的热心朋友(这里要特别感谢JIE 和MADAHA),向老师讨教,与本校同是惨败的另两名同学交流.收获是显而易见的,我基本找出了自己的问题,一大箩:态度不端正,侥幸、盲目自信、不踏实;复习重心出现重大偏差,未抓住参考书这一中心;复习不全面,知识掌握不系统,不能融会贯通,很难提出自己的观点;不会做笔记,不知如何总结归纳要点;不勤于思考,不知反思,没有不断调整与适应-------

6月底毕业前的几个月,我没有急忙找参考书复习,而是选择性的看了一些同类书籍,以扩大视野。复习准备工作差不多完成后,聚餐、K歌、告别,像像样样的毕业。

7月,进入大五阶段,成了校园飘一族的一员。租了个房,留在学校专职考研。一切从零开始。一场与自我比拼的战役拉开。

复习中遇到过很多难题。如:

难题一:做好笔记。

我不善做笔记,开始抓不住重点要点,理不请作者思路。没办法,只能啃,慢慢体会。我借鉴了04年新闻学第二名JIE 的方法,一节节一段段啃。猛然发现,作者写作是有很强的逻辑性的。特别是李良荣老师的《新闻学概论》和张国良老师的《传播学原理》,其书本结构、各章节分析都是很严谨的。而上次复习时,我只是在书本上划了划重点句,或偶尔在笔记上写上总结性的几句话,却丢弃了精髓,就是思考方法。通过做笔记,理出分析思路,对知识的理解就不会很表面。在排版上,开始,我的笔记上的汉字是摩肩接踵、拳打脚踢、参差不齐。后来,虽还是不够养眼,也还算是眉清目秀了。

难题之二:华夏版公共关系教程。

一拿到这个大部头书,我的大脑袋就更大了。翻了翻目录,更是不知这“PR圣经”所云何物。很难做笔记,因为要点太多。硬着头皮看着,不敢怠慢任何一章,踏踏实实的读着生涩的文字,认认真真的作着笔记。后来第二轮时我的注意力莫名其妙的转到了此书对为人处事的启示,如调整与适应、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我似乎看到了该书知识之外透露的智慧。直到第三轮才又把重心转移到专业内容上,理了理重点次重点,并砍了许多不适合中国国情的章节。在第四轮复习中,在学校图书馆发现了该书的英文原版影印本,就一些重点知识点对照着看看,这样能消除一些翻译带来的误读。

难题之三:新闻史

许多内容需要死记硬背,我先按章节纵脉络作笔记记忆,后来列出一些专题分门别类记,如报纸、报人、新闻事件、报案、新闻著作、新闻学会等。最头疼的是日期。曾想,若是放弃这些烦人的日期,估计也就丢个四五分,换回反复记忆所花的时间,应该还是划算的。但很快,我就给自己敲了敲警钟,不能侥幸,这是血的教训。

时间 就这样过去,每天都是充实的。我对复旦对自己说:不管与你有多苦,我只想要拥有最后的祝福。苦是苦,但不太会觉得累,因为心情是飞扬的。而事实上,考研一路上还是充满欢声笑语的。一同复习的一个考艺术设计,有时我就跟着她拿着相机从汽车轮子、鞋底图案等中去发现美。与考研教室的陌生战友打个招呼,吃饭时和战友神侃。平时,跳跳健身操、跑步、跳绳。内紧外松,心态、身体都还不错。

12月初,看了《可可西里》,落了泪,之后就进入了复习冲刺阶段。晚上就寝时间从原来的11点半延至凌晨一点之后,早上7点起床。白天睡眠时间也从原来的每天3次,每次20-40分减至每天2次,每次5-20分。嗜睡如命的我开始怕自己吃不消,但实际上我的精神非常好。这年冬天特别冷,久违的大雪一点不吝啬拨撒真情。一次,凌晨一点回宿舍休息,仰望苍穹,路灯之下,纷飞的雪花簌簌往下窜,如满天的流星雨,很美。而我,实在很渺小。

复习上更注意系统性,注意知识点横向、纵向的联系。考试前一周左右,在再一次记忆传媒经济的要点时,我惊慌失措的发现,我想不起来了。暂时性遗忘?太可怕了。还好,第二天就又恢复了。考试前几天,我认真的总结了考试时注意事项,如注意答题条理性(这事实上在平时的复习中就已经培养了)、合理分配时间、答题中引用一些鲜活的材料等。考试前一天,复习至凌晨两点,不到7点起床坐校车到校外的考场。23日晚,复习至凌晨3点。考完试,走出考场,吸了吸新鲜空气,长时间缺乏睡眠的大脑终于开始昏沉。这一切,暂告一段落了,可我却因已习惯这样的生活而怀念她了。

自我点评:

第二次复习有头脑许多。我庆幸,我克服了自己,开始学会看书、学会学习、学会复习考试、学会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件事。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以前都未曾认真思考过。一路上,收获很多,知识上现在看来倒还是其次了,而思想上、习惯上的变化将使我一生受益。有时,我甚至会想,还好第一次没考上,要不,我就不知何时才能清醒的认识自己进而重塑自己了。

初试复习以及成绩让我明白,人的潜力确实很大。而复试后更深切的感受是自己的不足。还好,年轻,可以弥补。复试中,各专业是分考场进行的,老师们都很和善。传播学问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两种:通用的,如你觉得第四媒体对社会有什么影响,第四媒体中的人际传播和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传播的区别,以后有何研究计划,看过哪些专业书等;针对个人具体情况如本科专业、家乡等设置的。新闻学还有问狼牙山五壮士的。

之二:给一些朋友的话

1、第一次考研的朋友: 考研一路上真正的对手事实上只有自己。对一些无关轻重的信息(如保送的人为什么这么多啊等)过于敏感,就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了。要关注重要信息,从招生简章、大纲、历年试题等基本资料入手,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不断反思、总结、调整。勤于思考,我们就会对复习中的各种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以别人的思考代替自己的。

2、再考的朋友: 有一阵子,我特别喜欢哼唱刘欢的《从头再来》和崔健的《一无所有》,很难表达心境。再考的朋友,一定要先弄清楚自己摔倒在哪儿,这时需要交流沟通,而不仅是闭门思过。可以将考过的那份专业试卷再认真的做一遍,独立做或查查书本都无妨,然后可拿答卷给老师同学点评。非科班的也没关系,只要他能说真话有自己的观点。重点不是点评什么专业知识,而是答案是否有说服力,是否逻辑严密,论析清晰。旁观者清。 另外很重要的是,只给自己多一次机会,这样就会全力以赴,就会认认真真的做事。说实话,活到这把年纪,第二次考研是我真正认真做的第一件事。

3、跨专业的朋友: 新闻学院跨专业考的很多,考上去的也很多。但相对于科班出身的,我们缺乏知识系统。所以复习更需全面细致。另外,不要惯于一开始复习就划重点非重点,因为有时我们是无法判断的。只有对知识体系有一定的掌握,对学界、业界研究动态有一定的了解,才可能对重点有些概念。.而对知识体系的了解熟悉对以后的研究生学习应该也是很有帮助的。

之三:试着回答一些朋友的问题

1、 英语学习

语感:英语语感很重要,如果有时间,不妨背背新概念第三、四册。我在大一大二时曾背过,效果很明显。有些文章背一篇要花2小时,但很值得。背了之后,第二天很可能全忘了,这没关系,因背诵的目的主要是培养语感。

词汇:我不喜欢拿着词汇表死记单词,因为那样效率很低。在阅读中记印象会深得多,也了解了用法、搭配。我喜欢翻字典,特别是那些POWERFUL WORD,虽然费时,但值。

阅读:精读泛读相结合。基础不好的,一定要先广泛阅读,最好读英语原版书籍杂志(可选择简单点的),那样地道,像21世纪之类的有点CHINGLISH。有一种说法,精读泛读以1:3的比例为佳。阅读时一定要一口气先读下来,一定不要边看边查某个单词的意思。阅读要控制时间,不能拖沓。

作文:不要听信考试虫等所说的,作文最后一两个星期就可有很大的提高。得花几个月的时间慢慢练,图画漫画图表应用文分开来反复练,不断提高要求。

2、 参考书之外的书本、期刊

一定要读,而且多读。或许过去的出题风格对此还没有很高的要求,但如今题目越来越活,无疑要求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我在三种情况下看了参考书外的书籍、专业期刊、网站:一是正式复习前,二是参考书中涉及到某个热点话题时,三是定期关注一下参考书本上未涉及的新热点话题。 与参考书有关的,最好在笔记中附上,以便复习。 另外,像网络传播、传媒经济这些新的研究领域,热点话题层出不穷,参考书无法跟上时代发展,更需关注期刊。

3、 辅导班

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知道传播学考的很高的一个朋友就去了轩林,但他上辅导班的目的主要不是获求什么内幕、考试重点,而是给自己理理知识系统。若只是希望得到什么考试重点,多半是要落空的。

4、 考试现场

考试时时间是相当紧张的。这就要求对知识点非常熟悉,答题思路非常清晰,而且要根据各题型分值合理分配时间。新闻史的要记清楚有几点内容。我在答梁启超那题时就拉了一点。另外,新媒体在PR 中的运用那题,我举了小布什和克里在2004年总统大选中都建立了个人总统竞选网站,以争取选民的支持的例子。一急,想不起“选民”这个词,写了“选举者”,觉得不对,又改成“选举人”,还是觉得别扭,但大脑还是短路,想不出“选民”,无奈,就那样搁在那了。 阅卷老师看了,肯定是苦笑不得吧。

复习中有很多很多问题,但只要多思考、多总结,我们会有自己的解决之道的。



(感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