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创新与扩散”研究的几个观点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25  文章录入:billlee322  责任编辑:billlee

在以往的学习中,“创新的扩散”被认为是传播效果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在《传播学教程》中,郭庆光老师将其作为“传播流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但是当我们对“创新的扩散”这一领域作深入考察时就会发现,他并不局限于我们印象中的“传播”领域。“创新的扩散”是一个跨学科研究模式,用罗杰斯的话来说:扩散模式是一个与许多学科相关的概念上的范例。(edition 4 p88)(在这里,“范例”一词怀疑与“范式”是同一个英文词汇翻译。Paradigm:An example that serves as pattern or model.)。

要了解创新的扩散研究,首先要弄清楚几个概念。第一是“创新”的含义。所谓创新,就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实践或事物。(edition 3)治理要说明的是,这个定义表明那些作为“创新”的观念、实践、事物或方法,本身在客观上是否是真的新的并不要紧,重要的是潜在的采纳单位(个人或组织)认为它们是新颖的。新颖的程度有三个方面表达,分别是:创新本身所含的知识、本身的说服力以及人们采用它的决定。第二个概念是“扩散”(diffusion)(也有的学者将其翻译为“散布”,如《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扩散是创新通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罗杰斯,edition 4)它既包括了自发的传播,也包括了自觉的传播过程,也就是说扩散兵不仅仅是创新无序的自发传播,其中包括有人的参与。在上述罗杰斯多定义的扩散研究中,几乎已经特指了这种研究的对象是创新的扩散过程而不是其他普通的观念、实践或事物。

创新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它既包括硬件上的技术创新,如新机械、新药品的发明,也包括了软件上的观念创新,如宗教思想、新闻事件、政治哲学等。扩散研究中所关注的创新大多时候是技术创新,因为软件上的观念创新直观性差,扩散过程很难跟踪,所以着手于此的研究者较少。但是这不能说明扩散研究不包含后者。事实上,在扩散研究中,被认定的能作为研究对象的某项创新总是具备以下五项特征:相对优势、相容性(创新与现存价值观、潜在接受者过去的经历和个体需要的符合程度,[乡土观念])、复杂性(创新被理解和使用的难易程度)、可试性和可观察性。

最为著名的扩散研究实例是瑞恩和罗格斯在美国衣阿华州进行的杂交玉米良种推广推广调查。它为以后的扩散研究定下了一个基调,形成了一套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真正推动了扩散研究的开始。

在创新的扩散研究中,学者们所关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2、社会团体成员对一项创新的早期了解如何?3、一个社会系统内不同创新的采纳速度比较(创新的特征)?4、采纳者的分类及创新精神怎样?5、观念领导者(意见领袖)的特质及作用?6、扩散网络的形成和特征?7、扩散中的传播渠道的使用?8、相同创新在不同社会系统内的采纳速度比较?9、创新对结果如何?将这些问题归类,也就是罗杰斯在扩散的定义中提到的扩散的四个要素的研究。这四个要素分别是:创新,包括创新产生发展和特征研究等;扩散的传播渠道;时间,主要包括创新的采纳速度研究,在这方面,瑞恩和罗格斯在杂交玉米良种推广研究中所提出的s型曲线和采纳人数随时间的正态分布模型在现在看来已经是经典的模式,很好的说明了问题;扩散的社会系统,包括采纳者类型、意见领袖特质、创新代理人的作用以及创新扩散的网络结构研究等。

在传播学中,我们可能更关心的是创新—决策过程,因为它可以作为传播效果研究的内容,更多的涉及到传播渠道选择与应用,而郭庆光老师将扩散研究作为“传播流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也更多是从这方面来看。对于创新—决策过程,我们都比较熟悉5个阶段的划分:认知——引起兴趣——评价创新——试用——创新的采纳。当然这个过程是复杂的,涉及到诸多变量,如采纳者的个人特性、创新属性、传播渠道、沟通环境等等。但是这五个阶段的划分并不是最终的研究结果,在70年代后,学者们对创新—决策过程的研究更加深入,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还包括有采纳者的再发明(对创新的调整和改进)以及采纳者对某项已采纳创新的中止和反复过程。

(来源:传媒公社god333dog的博客——用自由度过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