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考研政治强化阶段:马政经知识点详解之第三章(2)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2008-07-25  万学海文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26 21:42:40  文章录入:billlee322  责任编辑:billlee

马政经第三章再生产论

第二节  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

一、垄断资本条件下市场经济的新变化

1、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

在垄断资本条件下,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和利润率平均化规律,以及竞争机制的作用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垄断价格的特征主要在于:第一,垄断价格通常是一种高价格。这种高价格源于垄断部门的垄断地位,它往往高于没有垄断势力作用下形成的生产价格。这种垄断高价并不是同种产品的统一的高价格,因为垄断高价与垄断低价可以同时存在。垄断企业出售商品采用垄断高价,而购买商品时则采用垄断低价。第二,垄断价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在市场上,价格一般具有高度易变性,但垄断价格由于其垄断性质使得价格变动很小,在再生产周期中的波动幅度也较小。第三,垄断价格具有刚性。也就是说,垄断价格具有只上涨而不下跌的趋势,即使在经济衰退时期也可能处于上涨的状态。

垄断价格的三个基本特征的存在,没有也不可能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只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新的表现形式。因为由垄断地位产生的垄断价格,不可能长期过分高于产品的价值或生产价格。首先,垄断价格要受到商品需求的制约。一种商品垄断高价的制定,如果长期过分高于产品的价值或生产价格,必然会造成对该商品的需求下降,从而又会迫使这种商品的垄断价格下跌。其次,垄断价格要受到商品供给的制约。商品供过于求引起商品价格下跌。同样是限制垄断价格长期过分高于产品的价值或生产价格的一个重要原因。垄断企业为维持自身的长期垄断地位,在制定垄断价格时一般会限制商品产量,即把垄断价格定在限制资本进入的适当高度。第三,垄断价格要受到生产成本的制约。垄断企业在制定垄断价格时,一般都会考虑价格与产量的比例,追求长期利润最大化的最佳组合。任何垄断企业都不可能不考虑市场容量而任意提高垄断价格。因此,垄断资本条件下垄断价格的形成,最终是不能超过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的,是不可能违背价值规律的运动的。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由于剩余价值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转化为垄断利润的特殊形式,从而剩余价值规律也就表现为垄断利润规律。垄断利润规律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得到实现的形式,表现为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企业可以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长期获得大量的高额垄断利润。

追逐高额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资本家一般是获得平均利润,个别资本家通过技术革新、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但是,一旦新技术被普遍采用之后,个别资本家所获得的超额利润也就消失了。垄断形成以后,垄断资本家不再满足于获得平均利润,而是不断地追逐高额垄断利润。这样一来,自由竞争条件下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直接目的和动机,在垄断条件下就表现为垄断资本家追逐高额垄断利润的直接目的和动机。追逐高额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垄断资本家对高额垄断利润的追逐,决定着垄断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垄断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垄断利润的实现途径一般是两个:第一,生产流通费用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消耗量;第二,垄断价格高于生产价格。因此垄断利润的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第一,垄断企业内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第二,垄断企业外部通过价格等机制转移到垄断企业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垄断利润规律作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支配着其他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的运行,决定着垄断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决定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命运。

垄断资本和垄断利润出现以后,利润率平均化规律的作用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垄断部门之间和非垄断部门之间分别出现了利润率平均化的趋势,这就是平均利润率的二重化。

利润率平均化规律作用形式变化的基础,就在于垄断和竞争的并存。在垄断资本条件下,在垄断直接统治的部门中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但并没有消除自由竞争,在非垄断部门中自由竞争依然存在。然而,由于垄断资本已占据统治地位,很难形成社会统一的平均利润率,垄断部门的利润率又必然经常高于非垄断部门的利润率,因此,必然会出现二重的平均利润率。

利润率平均化规律作用形式变化的机制是资本转移。由于非垄断部门以自由竞争为特征,资本转移一般在非垄断中小企业之间进行,而垄断部门之间的资本转移一般则是以大企业为主。因此,这就会形成垄断利润的平均化趋势和非垄断利润的平均化趋势。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运行机制。竞争机制的作用过程是各资本之间经济利益的调整过程。在垄断资本条件下,竞争机制的作用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有了新的特点。首先,竞争机制的作用使得垄断竞争与非垄断竞争并存。垄断竞争是指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其类型主要有两个:一是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即一方面是同一部门各垄断组织为争夺原材料、产品销售市场以及人才、技术等资源而展开的竞争;二是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即垄断组织内部各不同企业之间为争夺控制权和利润分配额而展开的竞争。非垄断竞争则是指垄断之外的中小企业之间,为获取较好的销售地位和较高的利润开展的竞争。在垄断资本条件下,垄断竞争成为主要的竞争形式,并与非垄断竞争并存,主导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

其次,竞争机制的作用使得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并存。价格竞争是以价格为主要手段展开的竞争。这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条件下竞争的基本手段。但是,在垄断资本条件下,价格竞争依然存在并表现出公开的和隐蔽的形式。垄断组织之间为达成暂时的妥协进行垄断性鬼结定价,一旦形成了寡头垄断,参与寡头垄断的垄断企业就会进行秘密削价,从而引起公开的价格战。此外,还存在着广泛的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是指运用价格之外的多种手段进行的竞争。它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四个:一是促销竞争,主要手段是加强广告宣传和扩大销售网络。这是垄断企业非价格竞争的重要形式。二是产品质量竞争,在这方面的竞争中,参与寡头垄断的垄断组织更注重于通过改善产品的外面设计来开展竞争。三是服务竞争,垄断组织在维持垄断价格的同时,开展服务领域即售前、售中、售后环节服务的竞争。

第三,竞争机制的作用使得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并存。

2、金融资本的全面统治

资本主义垄断就是金融资本的垄断。

在金融资本的形成和统治过程中,银行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资本主义工业集中过程中,通过竞争的作用,银行业也日益趋于集中,越来越多的货币资本集中于少数最大的银行。银行资本集中的结果必然形成银行垄断资本。

银行垄断的产生,一方面使得工业垄断企业只能和少数几个大银行打交道,从而大工业企业与大银行之间的联系日趋固定;另一方面大银行掌握着大量的存款,可以向工业企业提供长期的、稳定的、巨额的贷款,银行为了保证贷款的安全和盈利,开始关心和了解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及盈亏状况,对工业企业进行监督和干预,并采取各种信用手段影响工业企业经营的规模和方向,操纵着工业企业的命运。工业企业也越来越依赖于银行。银行也就由普通的借贷中介人转变为势力极大的万能的垄断者。银行作用的这一根本转变,是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实现的。

银行垄断的形成和银行作用的变化,使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并逐渐融合。这种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银行资本通过购买工业企业的股票和开办新的工业企业,把自己的资本渗透到工业企业中去,成为工业资本的所有者;另一方面,工业资本也用购买银行股票、派出代理人兼任银行董事或经理的办法,日益渗透到银行业中去。在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相互融合并混合成长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的资本就是金融资本,掌握庞大的金融资本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集团就是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真正统治者。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统治的主要手段是参与制。参与制是指垄断资本家利用掌握股票控制额的办法对企业实行控制的一种制度。金融寡头首先利用他控制的大企业,作为"母公司"去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掌握其股票控制额,把它变成"子公司";"子公司"再用同样的办法去控制"孙公司",如此等等。通过这种层层控制的办法,金融寡头就可控制着远远超过自己资本几倍甚至是几十倍的资本,实现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统治。除此之外,金融寡头还通过创办新企业、发行有价证券、办理公债等业务获得大量利润,扩张自己的经济实力。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不仅操纵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还操纵着国家的政治,把垄断势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们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采用"个人联合"的方式控制国家机器,在上层建筑领域确立自己的统治权,以保证其经济统治地位。他们或亲自出马担任政府机关要职,或把自己的代理人送进政府和议会,或收买、拉拢政府官员、议员,或聘用离职的政府官员、军事将领担任公司的领导人员,以达到利用政治力量来为其垄断统治服务的目的。另外,他们还通过控制新闻、出版、广播、通讯、文化、教育等控制国家政权,通过利用各种组织形式和机会,提出各种方案和建议来影响政府的决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