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外交学院的简明国际关系史笔记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外交学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28 17:17:06  文章录入:billlee322  责任编辑:billlee

外交学院的简明国际关系史笔记!!!!

(本文引自中国文学博客:http://www.wenxueboke.cn)

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冷战时期(1945-1991)

一、冷战形成的原因(二战后苏美为何形成对抗关系)?

国际因素:

1、二战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美、苏最强。二极化使力量对抗成为可能。

(美:本土远离战场,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增强;苏:军事实力在战争中增强,仅次于美国;得到东欧国家支持;亚洲、西欧共产党力量壮大)

2、动荡和混乱的国际局势使美苏被拖入国际纠纷中。

3、意识形态差异驱使。

4、出于维护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安全、经济、威望及势力扩张)

国家因素:

苏战后目标:东西边界稳定;良好国际环境;严惩德国,防止其再度侵略;避免与英美的对抗;有民族利己主义、大国沙文主义成分——(追求安全)

美战后目标:政治、军事安全;保护西方世界不受东方威胁;反苏;有进攻性、威胁性的一面(称霸反苏)

领导人个人因素:

斯大林\ 对战后世界的战略构想不同

杜鲁门/

二、冷战表现

美苏之间直接危机的不断爆发: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核军备竞赛:核弹头、核运载工具、“星球大战计划”……

经济战:

(1)西方对东方的经济压力:“马歇尔计划”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封锁和禁止……

(2)东方的反抗:社会主义阵营的自我孤立……

未表现为美苏直接参加的热战。原因:核武器的问世构成核威慑。美苏之间更多的是政治性冲突。两极化格局使两国势均力敌,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世界和平力量的遏止。

三、冷战结束的标志及原因

标志:东西方关系改善,销毁军备设施:“中导条约”;

苏决定从阿富汗撤军,双方达成协调、合作解决地区冲突的协议;

1989年开始的东欧巨变;

1990年11月柏林墙的倒塌,德国统一;

1991年苏联解体。

四、冷战的教训及影响

教训:各国领导人之间应当相互理解和沟通;

国家应把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

影响:朝鲜半岛南北对峙局面是冷战直接产物;

台湾问题;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及核威慑的依旧存在。

此次“政治地震”引起的震荡不可能短期内消失,民族、种族、宗教矛盾的突现和激化……

五、冷战时期美的遏止目标及手段

1、“杜鲁门主义”P18-25(八千字电报、X先生、三个层次……)

2、(1)经济手段:“马歇尔计划”P25-28、封锁禁运……

(2)军事手段:建立军事集团、同盟,“北约”P45-48

(3)文化思想:和平演变

六、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美对外政策及调整

“尼克松主义”:由攻到守的转折点,霸权主义消退的表现。

“关岛主义”P208-211提出三重关系

七、欧洲一体化进程及动力(P129-134)

进程:1950年5月——1951年《巴黎条约》——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罗马条约——欧洲共同体——1991年“马约”

——1997年《阿姆斯特丹条约》——欧共体的扩大(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瑞典、芬兰)

动力:P129-131

1、对欧洲历史上多次战争的忧虑和反思,希望永远制止战争

2、试图形成独立力量和政治实体

3、建立共同市场可以增进各国经济实力

4、确保各成员国的和平安全和均衡发展

5、可防止大国霸权主义滋生和入侵

6、联盟可以确保小国利益

八、二战遗产

美苏对峙的冷战局面替代了以欧洲军事竞争为中心的态势。

殖民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全面评价“雅尔塔体系”(有大国强国政治性质,但同时提倡民主、和平、独立,规范美苏争霸规则,un诞生),客观上促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