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四化建设需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专门人才。要求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清醒,信念坚定,坚持原则,求真务实,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知识和相应的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知识以及扎实的文艺理论知识;比较全面地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发展方向和前沿成果,比较系统地了解所从事的研究方向;掌握查阅各种文献资料的能力;具有比较突出的审美能力、写作能力和良好的文风;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中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也能在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党政管理部门等单位担任文字工作。
二、学习期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
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
三、研究方向
1.中国现代文学
2.中国当代文学
四、课程设置:(见附表)
五、教学实践
第四学期组织两个方向的研究生在本系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本科课程教学中进行教学实践,导师或有关指导教师进行具体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时间为6课时左右。实习内容尽量与本人选择的毕业论文方向一致。由教研室具体安排,先听课4周,然后写出教案,交实习指导教师审阅,通过后方能上课。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情况写出评语。
六、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
本专业研究生须关心国家大事、时事新闻和当前文坛情况,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院、党、团、研究生会组织的有关活动。在二年级第一学期组织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不同层次读者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情况、文坛热点问题等内容(或根据当时情况另行确定)进行调研活动,写出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调查分析报告。现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必须按期阅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卷)》
附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学科、专业名称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学科、专业编号 |
050106 |
研究方向 |
(一)中国现代文学(二)中国当代文学 |
课程
类别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数 |
课
内
总
学
时 |
上
课
学
期 |
任
课
教
师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考
试 |
考
查 |
|
必
修
课 |
学
位
课
|
M0000A001 |
政治理论课 |
3 |
120 |
1-2 |
|
√ |
|
|
M0000A002 |
第一外国语 |
4 |
240 |
1-2 |
|
√ |
|
|
M0501A017 |
中国新文学源流 |
3 |
60 |
1 |
高恒文 |
√ |
|
|
M0501A018 |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 |
3 |
60 |
2 |
王国绶 |
√ |
|
|
M0501A019 |
二十世纪文艺思潮 |
3 |
60 |
1 |
汤吉夫 |
√ |
|
|
M0501A020 |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
3 |
60 |
2 |
夏康达 |
√ |
|
|
非
学
位
课 |
M0501D015 |
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潮 |
2 |
40 |
3 |
张林杰 |
√ |
|
|
M0501D016 |
现实主义流变论 |
2 |
40 |
3 |
李大鹏 |
√ |
|
|
M0501D017 |
近代文学思潮 |
2 |
40 |
3 |
郭长保 |
√ |
|
|
选
修
课 |
M0000C001 |
计算机应用 |
2 |
36 |
4 |
|
√ |
|
|
M0000C002 |
第二外国语 |
2 |
36 |
3 |
|
√ |
|
|
M0501C053 |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研究 |
2 |
40 |
4 |
刘家庆 |
|
√ |
|
M0501C054 |
都市环境与30年代诗歌 |
2 |
40 |
4 |
张林杰 |
|
√ |
|
M0501C055 |
京派研究 |
2 |
40 |
3 |
高恒文 |
|
√ |
|
M0501C056 |
鲁迅研究 |
2 |
40 |
4 |
王国绶 |
|
√ |
|
M0501C057 |
当代小说美学 |
2 |
40 |
4 |
汤吉夫 |
|
√ |
|
M0501C058 |
台港文学 |
2 |
40 |
4 |
卢翎 |
|
√ |
|
M0501C059 |
电影文学理论研究 |
2 |
40 |
4 |
李大鹏 |
|
√ |
|
M0501C060 |
比较文学 |
2 |
40 |
4 |
孟昭毅 |
|
√ |
|
M0501C061 |
文学批评方法论 |
2 |
40 |
4 |
赵利民 |
|
√ |
|
|
跨学科或跨专业课程 |
4-5 |
72-90 |
3、4 |
|
|
√ |
|
其
他 |
教学实践 |
|
社会实践及学术活动 |
分散安排在各学期 |
和《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必须按期阅读《当代作家研究》、《小说评论》 、《人大复印资料剪报(现当代文学卷)》和《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以掌握本方向的学术动态。凡校系举行的有关学术活动,研究生均须参加,亦须参加由导师要求参加的科研项目,并按要求完成任务。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的情况,逐年记入学籍档案,在按要求完成上述规定任务时,方有资格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七、学位论文
研究生于第四学期之初向导师提交学位论文任务书。任务书须写明以下诸项:论文选题、选题意义、选题研究范围以及重点、难点;写作大纲、论文初稿和修改稿的完成时间;本校、系现有的中外文图书资料和需要进一步查阅的中外文图书资料及其查阅途径,需要进行的学术访问及时间;所需经费预算。经审定同意后,从第五学期起开始撰写论文,在学位论文撰写期间,由导师具体进行指导,并进行中期检查。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在掌握丰富翔实材料的基础上,就论题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具有一定的新意,在观点或资料上能够提供新的东西,或对已有的观点提出新的论证,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实践意义,文字表达和写作格式必须符合学术规范。论文须综合反映出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当具备的独立研究能力和水平,包括理论分析能力、中外文资料的搜集、驾驭能力,中外文字表达能力和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等。论文不得少于30000字,在导师反复评阅的基础上,研究生根据导师意见,进行反复修改。导师进行初审,认为符合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者,方可最后定稿。研究生必须笃守诚信,必须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答辩委员会至少须有一名具有正高职称的校外专家参加,导师初审认定论文不能达到上述要求者,不得提交答辩委员会;具备了提交答辩委员会的条件,在答辩时未获得通过者,不能授予硕士学位。
八、培养方法
以导师指导与研究生自学、独立研究相结合为基本方式。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同时注重发挥学术群体的作用,建立导师例会制度,讨论确定研究生培养有关事宜,对每个学生的培养计划、学位论文的撰写提出建议,供导师参考。研究生则在导师负责指导培养情况下,亦可向其他导师咨询、请教有关问题。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一般采用课堂讲授方式;部分选修课程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其余则在导师及任课教师指导下进行,由研究生阅读、研究有关图书资料,写成读书报告或文章,由教师定期检查,评定成绩。在研究生自学的基础上,导师作启发性的讲授,更多地采用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师生共同就某一学术问题进行自由讨论,鼓励研究生自由发表见解,鼓励他们与导师论争,以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各门课程的学习和各个培养环节进行严格的考试或考查,不合格者,按规定作相应的处理。根据情况适时邀请国内著名学者讲学。研究生每学年末应结合专业课学习,提交学年论文一篇,院党、团组织指定专人负责研究生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习、生活的管理。
九、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M0501A17
课程名称:中国新文学源流
英文名称:An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ew-vernacular Literature
内容简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五四”新文学发生的由来,考察从晚清到“五四”这期间内的文学的历史发展,重点是文学观念的变化,艺术形式的演变等重大问题。本课程强调文学史意识,强调文学史研究的基本策略,即使对个别现象、个别作家乃至个别问题的研究,也必须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以历史的观念看待这期间文学演变的历史轨迹。本课程要求大量阅读原始材料,由于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学与当时的政治、社会、经济等问题有复杂的关联,因而不仅要有整体的历史观念,而且要求阅读原始资料的范围,一定要扩大到文学之外。本课程主要是由教师主讲专题问题,学生参加讨论并提出问题。课程结束要求学生写出本课程的专题论文一篇。
教材:
自编讲义。
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近代文学史》任访秋主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陈平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第七卷黄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4、《现代中国文学史》 钱基博著岳麓书社1986年版
课程编码: M0501A18
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
英文名称:Special subject on th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若干热点问题的教学,旨在使研究生掌握最新研究动态,寻找新的研究空间。这是一门动态性的专业课,课程内容并不固定,需要师生全面、准确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信息,以寻找中国现代文学新的研究课题,进行自己的研究。因此本课程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自己准备的基础上,教师予以指导和总结。考核方式:撰写论文。
教材:自编讲义
主编参考书目:
1.《文学评论》
2.《中国社会科学》
3.《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卷》
4.《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5. 重点院校学报社科版
课程编码: M0501A019
课程名称:二十世纪文艺思潮研究
英文名称:The 20th century Trend of Thought in Literature and Art
内容简介:
本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对二十世纪以来的文艺思潮进行简要的梳理,宏观地理解中国文学走过的长达一个世纪的旅程。主要内容将探讨20世纪中国历史文化取向;科学主义思潮和人道主义思潮的引进;“五四”文艺思潮向马克思主义思潮的递嬗;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发展与演变;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的和文艺的多极化、商品化、青春化和相对化的种种走向。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将以鲁迅、瞿秋白、冯雪峰、周扬、胡风、茅盾和一批“自由作家”为重点,具体地把握其心路历程和文艺思想的特征。对于新时期以来的文艺思潮,则以刘再复、鲁枢元、李泽厚、刘小枫等为对象,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和解读。本课程重在理解。开拓视野,利于学生养成宏观研究的能力。考试方式:撰写论文。
教材:
自编讲义
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马良春张大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2.《中国现代主义寻踪》吴中杰、吴立昌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
3.《新潮学案》夏中义三联书店1996年版
4.《思之思----2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昌切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课程编码: M0501A20
课程名称: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英文名称:Special Subject on the Present Literature
内容简介:
本课程以近年来的文学(以小说为主)创作作为教学内容,它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延伸,以当前文学创作中具有创新价值或有某种代表性意义、反映了一定的创作倾向的作家作品与思潮流派作为研究的重点,是一门具有很强现实性的文学研究课程。课程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全面、准确地对当前文学现象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本课程也是文艺评论学的具体运用,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文学研究程。本课程教学难度较大,由于研究对象是处于流动状态的不断更新的文学创作现象,因此无法建设固定教材。本课程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自已准备的基础上,教师予以指导与总结。考试方式:撰写论文。
教材:自编讲义。
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当代文学》教育部推荐的版本均可
2.《当代文学新潮》朱寒、张炯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3.《小说月报》
4.《小说选刊》
5.《中篇小说选刊》
6.《人民文学》
课程编码: M0501D015
课程名称: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潮
英文名称:Chinese Modernist Poetry In The 20 CenturyMitropolis
内容简介:
本课程力图从社会和文化的视角对文学革命以来的20世纪诗歌潮流的发生、发展过程作出深入的考察,一方面勾勒这一诗歌潮流的发展脉络和消长规律,另一方面围绕相关的重要诗派和代表诗人的创作,阐释其包含的思想文化意蕴和艺术特征。授课主要内容分几个专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每次上课之前,提出下次的主要论题,要求学生作相应的准备,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要求每位学生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由此构成师生对话,根据讨论情况教师作课堂总结。学生本课程的成绩由两方面组成,一是课堂讨论和发言情况,二是期末的学期论文成绩。
教材:自编讲义
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 王毅,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中国诗学》,叶维廉,三联书店,1992年版
3.《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4.《中国新诗流变论》,龙泉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5.《中国现代诗歌艺术》,孙玉石,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6.《文学接受与文化过滤》, 金丝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课程编码: M0501D016
课程名称: 现实主义流变论
英文名称:On the Changing Tide of Realism
内容简介:
现实主义是中国文学的一种极稳定的、恒久的创作方法和文学形态,但在当代文学史,尤其在新时期的二十多年里,它被外来的哲学的、文学的思潮所冲击,形态上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例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两结合”、“心理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现实主义冲击波”以及“伪现实主义”等等。本课程旨在研究现实主义这种流变的形态和流变的轨迹,总结其规律,对研究当代作家和当代文学思潮、探讨当代文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无疑也有重要意义。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讨论为辅。考试方法是闭卷与撰写小型论文相结合。
教材:自编讲义
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当代小说五十年》李运抟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2.《十年文学潮流》潘旭澜 王锦园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3.《欧美现代主义思潮新论》丁子春等主编 杭州大学出版1992年出版
4.《新时期文学二十年》王铁仙 杨剑龙等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