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通行证  
天津考研网 资讯中心-网尽考研信息 考研专卖店-考研资料书籍一站购齐 考研辅导班 BBS社区-便易的交流平台 专业课教材 院校导航-权威院校招生信息 下载中心-海量考研复习资料 客服中心-解决所有问题 考研热线4000220908
  相信自己,加油!
  您现在的位置: 天津考研网 >> 考研专卖店 >> 专业课教材 >> 南开大学 >> 商品信息
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史——南开大学文学院

资料编号:2007081015364771
关注度:
商品属性 推荐等级 ★★★
商品类型 正常销售商品 上架时间 2017-12-23 15:33:47
降价折扣 限购数量
优惠期限 优惠价截止到本月底,本站承诺本月优惠价为全年最低价!
购物积分 0分 库存数量
 商品价格:市场价:¥30/本   本站优惠价:¥30.00/本   您目前价格:¥—/本
 购买资料满180元后成为VIP会员,享受再次购买资料或报辅导班8.5折超低价格,更可下载海量考研资料。
     
 商品说明:

 

适合于南开大学文学院

详细说明

出版时间: 2000-7第1版
印刷时间: 2004-11第5次印刷

书籍介绍:

内容简介:
  前 言
  本书作者主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学校中文系,另外也邀请了一些其他大学和科研院所的青年学者。他们多在90年代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各自学术领域取得一定成绩;本书在广泛吸收本学科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在编撰体例、文学史框架及对作家作品的认识、评价等方面,均有一些暂的变化,体现了新一代学人的学术视野和眼光。图片的介入,将会扩充文学史的叙事空间,并引起其书写方式的变化。
  根据各位编写者的研究领域及特长,我们做了如下分工:
  第一章、第二章:孙民乐(中国人民大学)
  第三章、第二十三章:郜元宝(复旦大学)
  第四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杨联芬(北京师范大学)
  第五章、第九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二章:孔庆东(北京大学)
  第六章、第十章、第十三章:吴晓东(北京大学)
  第七章、第八章、第二十章:刘勇(北京师范大学)
  第十五章、第二十一章:陈均(中国人民大学)
  第十六章:沈卫威(河南大学)
  第十七章:张泉(北京市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绪论、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程光炜(中国人民大学)
  第二十四章:王德领(中国人民大学)
  第二十五章:张光芒(山东师范大学)
  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由程光炜拟出全书大纲;吴晓东、孔庆东参加了对大纲的增删与修订工作。因吴晓东、郜元宝两人赴韩国讲学,全部书稿完成之后,先由程光炜、孔庆东和刘勇三人分别审稿。最后,由程光炜审定全部书稿。


 
精彩片段:
  第二节  对启蒙的冷静反观
○周氏兄弟精神世界中充满矛盾的两条思路 
○现代化主题的矛盾与张 力 
○题材的多样化选择 
○文学形式的变革实践 
  周氏兄弟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复杂即在于,它不只是来自传统/现代的尖锐对立,以及由此引 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激烈批判,而且也来自对现代本身的深刻怀疑。1927年,鲁迅明确有过他的进化论思路“从此轰毁”的表示。其实,他早期和前期的思想中不单存在“进化论”的思路,同样也存在着反进化论、反现代的思路。以“立人”为核心,寄希望于人民群众的社会自觉和人类历史必然的进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鲁迅“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历史观,于是有了“任个人而排众数”、“尊个性而张精神”(《鲁迅全集》,第1 卷,46页。)的明确观点。他曾说:“我对于‘人人都是人类的相待,不是国家的相待,才得永久的和平,但非从民众觉醒不可’这意思,极以为然,而且也相信总要做到。” (《鲁迅全集》,第11卷,35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同时 ,却对启蒙的实际作用充满深刻疑虑:“要适如其分,发展各各的个性,这时候还未到来,也料不定将来究竟可有这样的时候”(同上书,20页。)。并一再感叹“举天 下无违言,寂寞为政,天地闭矣”,“而今之中国,则正一寂寞境哉”(《鲁迅全集 》,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以至在晚年,对团体的活动和意义始终怀着很深的不信任感。周作人早先也是思想启蒙界的“凌厉浮躁”的先觉者,将人的觉醒、自觉与民族的觉醒联系起来;然而就在“五四”时代,他的《小河》一诗就已透露出一种“ 古老的忧惧”,从对民众精神解放可能性的怀疑,转换为对自身的“幻灭”,由此发现了“思想启蒙”这一预设本身的可疑:“现代中国上下的言行,都一行行地写在二十四史的鬼账簿上面”(周作人:《伟大的捕风》,《看云集》,上海,开明书店,1932。) 。综观他们的思想,可以发现启蒙与反启蒙的两种思路是互相矛盾,同时悖论地并存着的。他们一面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进化过程,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个过程不过是一种“偏至”的过程而已,“进化”的每一阶段又形成对人的严重压抑;一面说青年胜于老年,显露了乐观的历史信念,另一面则把中国的历史描绘成永无止境的两种奴隶时代的循环相续,从而把“历史循环”不仅看作一种历史性现象,而且似乎就是一种历史的宿命。
  人们之所以把鲁迅、周作人称为启蒙思想者,基本根据当然是他们,尤其是鲁迅毕生坚持的“立人”和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信念,包括对科学、民主的信念。但是,周氏兄弟思想中与众不同的“个人”概念却使得这一思想追求同时具有反启蒙的特征。这无疑增加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现代化主题内涵的复杂性,也使人们对这一命题的理解变得愈加复杂了;另一方面 ,现代化命题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反观,则进一步突破了狭义文学史的历史框架,使之与政治 、经济、哲学和文化发生了更深刻、密切的联系。它们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主题、题材、文学形式、文学风格和作家的审美旨趣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具体表现在:
  主题的矛盾与张力
  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传统、个人与西方文化的冲突、阶级冲突等等,构成中国现代文学一系列重要的文学主题。值得注意的是,因为现代文学对待现代化的态度远不是统一的,主题的呈现往往充满了矛盾,乃至颇大的差异。如果不把现代文学简单地等同于新文学,而是包括了其他非主流叙事的文学形态,如都市通俗小说、知识分子自我审省小说等等,便会发现,在坚持思想启蒙的主流文学叙事之外,事实上一开始就并行着对启蒙表示怀疑、对现代化怀有深刻不信任的多种叙事态度。拿“五四”时期来说,在以外国文学为蓝本、以青年学生为主要读者的新文学之外,另一种基本承袭了古典文学、通俗文学的历史脉胳,主要是以城市市民为读者对象的鸳鸯蝴蝶派文学,呈现出空前活跃的局面。这类静态的而非动态的社会变革的市井人生悲欢及其心态,不仅与当时揭露尖锐、触目的人生问题的文学主题形成鲜明反差,客观上对现代化的文学母题也表现出相当程度的麻木和冷漠。其实即使在新文学的内部,如在鲁迅这样著名的进化论者和新文化英雄的文学世界里,也是既充满了对以阿Q为代表的国民性激烈的批判,对个人精神世界现代化的热烈祈望,也渗透着对现代化蓝本的不信任态度,比如《野草》等。启蒙与反启蒙的反差,还表现在30年代初的小说繁荣之中 :一方面是唱出封建大家庭挽歌的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表现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种种冲突的茅盾的《子夜》等作品;另一方面,对现代文明持怀疑态度的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老舍对传统市民社会极其矛盾的态度,也应是其中值得注意的回应。实际上,周作人早先在热 烈推崇新文学主张时,就已敏感到现代化主题的这种自身矛盾和复杂性,他说:“我们不必记英雄豪杰的事业,才子佳人的幸福,只应记载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因为英雄豪杰才子佳人,是世上不常见的人;普通的男女是大多数,我们也便是其中的人,所以其事更为普 遍,也更为切己。”(周作人:《平民的文学》,载《每周评论》,第5期,1919年1 月。)正因为现代化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不平衡性,自我的矛盾性 ,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以至其后的解放战争时期,塑造“民族新人”典型虽然成为不同政治 倾向、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的共同追求,批判阻碍民族进步的精神痼疾一再受到关注,但同时,张爱玲小说对社会日常生活的精细刻画,钱钟书旨在反观知识分子生存怪圈的《围城》 ,仍然是上述主流叙事之外的另一种值得深思的声音。它们和同一时期涌现的言情、侦探、武侠小说一起,构成中国现代文学后半期文学主题中的“复调现象”。这说明,鉴于中国社会现代的进程的历史曲折性和复杂性,各种文学主题做出自己不同的回应是十分正常的,而这又恰恰证明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并不只是一个线性的时间观念,它的历史动力也不单单来自现代化与传统的冲突对立,而是包括了现代化自身丰富和复杂的矛盾性内涵。
  题材的多样化选择
  现代文学主题实际存在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学题材上的多方面选择。由于知识分子在中国民族现代化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以及农民的觉醒事实已构成能否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因此,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命运及其互动关系,受到作家们持久而深入的关注,由此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基本题材:知识分子题材与农村题材。然而,现代文学的题材范围又是极为广阔的,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命运、形象与心理情绪都无一例外地被摄入作家们的艺术视野。正如鲁迅所说:“古之小说,主角是勇将策士,侠盗赃官, 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五四’以后的短篇里却大抵是新的智识登了场”(《鲁迅全集》,第4卷,62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事实上确实如此。在“五四”文学中,一方面“新的智识者”以及被他们所审视的“农民登了场”,同时诚如鲁迅所言“古之小说”意义上的人物形象,如侠盗赃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妓女嫖客和无赖奴才之流,仍然是其他作家包括新文学作家表现的对象。从周瘦鹃、包笑天到张恨水,“才子落难、小姐搭救”的才子佳人式的题材模式在他们的作品中一再被演绎,甚至在一部分“革命加恋爱”的左翼小说中,也保留着这一方面的痕迹。在大多数作家那里,揭露国民性的弱点(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农民精神的种种缺点)的题材常常居于突出的地位,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与理想色彩相交替的特点。但在沈从文、废名、萧红(后期)、师陀等人的小说世界里,则多是侠盗义士的古道热肠、妓女嫖客(如水手)之间的生死相与,是激烈的社会冲突之外的田园牧歌,以及处于现代化都市中人的古老而绵长的乡愁。文学题材的多样选择还表现在知识分子和农村两大基本题材中。以农村题材为例,一面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批判农民精神缺陷的具有反思色彩的乡村小说,如鲁迅本人的《阿Q正传》、《风波》等。它在现代文学的后半期又被发展为“改造农民”的小说题材,代之而起的是思想落后的农民形象,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丁玲《太阳照在桑干 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中的诸多人物典型;但令人触目的是,同样是鲁迅开启先河的 “回乡”题材,也贯穿在从早期乡土小说、京派小说乃至解放区小说的历史发展脉胳中。在中国乡村现代化的总背景中,一批由乡村到都市的知识分子作家对乡村社会表现出了悖论性的双重态度:批判的眼光与回乡的情结相伴随,热烈的希冀与深刻的困惑相交错、相纠结,从而显示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国家现代化问题上精神世界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不仅表现在两大基本题材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上,而且也表现在同一题材处理视角的差别方面。这就是说,现代文学的题材不是封闭的、单一的,而是处于一种开放的和不断交替变化的 状态当中。
  文学形式的变革实践
  现代文学形式的变革,与中国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的历史要求有直接关系,但它却与文学语言的民族个性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矛盾。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化的特征,最突出也最集中地体现文学形式(叙事态度、语言实践)的剧烈变革中。现代文学形式变革的实践,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变革的实践势必折射着民族、民众的心理情绪,说倒底依然是一个文化的问题,因此,文学形式变革的实践很大程度又是民族国家的自主性的体现。在现代文学的前半期,例如晚清社会已经有许多激进的革命者讨论过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或西方拼音文字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口号是“文学的国语”和“国 语的文学”,也有人提出“理想的白话文”(参见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既然文学形式的变革包含有启蒙的任务,而启蒙的对象--文化程度很低的普通民众对这种实际是“欧化”的白话文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接受,却实在值得怀疑。二三十年代文学与民众之间的隔膜尽管多少在通俗文学中有所弥补,但“懂与不懂”仍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抗战的爆发,更加凸现了在前半期就已存在的民族国家现代性与民族国家自主性的基本矛盾。尽管“民族形式”讨论尤其是延安文艺 座谈会《讲话》之后的现代文学在形式上向着群众化、民族化的方向大大推进了,这一变化同样是在民族、国家现代化(农村新人的出现实际说明了村社社会现代化的步骤)的总目标下实现的,然而,它也带来了对后来现代文学发展影响深远的一系列问题:“普及”与“ 提高”的矛盾,“改造农民”和“改造知识分子”过程中现代性与封建性的冲突,文学形式尤其是语言实践极端化的民族化、群众化,实际已偏离了中国现代文学前半期确定的现代化的目标。中国现代文学文学形式变革中这一悖论性的关系,不仅是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们所始料不及的,也是它的后继者们始料不及的,但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和不容回避的课题。这显然告诉人们,在现代文学史上发生的诸多论争和矛盾,表面上看是由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造成的,但实质上,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真正母题的“现代化问题”,才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一代又一代作家在思想与文学追求上产生的尖锐冲突和深刻困惑,无一不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它发生内在而深刻的关联。 
章节目录:
 绪 论 
第一节  文学启蒙的意义  
  ○启蒙的历史依据
  ○在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之间
  ○“现代化”内涵的扩大
第二节  对启蒙的冷静反观  
  ○周氏兄弟精神世界中充满矛盾的两条思路
  ○现代化主题的矛盾与张力
  ○题材的多样化选择
  ○文学形式的变革实践
第三节  国家现代化及文学的新要求  
  ○“国家”核心概念的频繁使用
  ○现代文学内部的变迁
  ○30年代中期后形成的三个审美空间
第四节  现代化的中断与变异:中国现代文学前、后期的形成  
  ○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分化”
  ○“中断”的关键因素: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矛盾的急剧变化
  ○观念的调整
  ○现代化问题的观察与追问 
  上  编(1917-19376)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第一节  “发生”的概念  
  ○以不同的“形象”进入历史叙述
  ○两种叙述的深刻差异 
   ○现代文学“发生”的诸多“条件”
第二节  近代知识界的形成  
  ○知识分子角色的转换
  ○近代报业的兴起
  ○学会的涌现 
第三节  “白话”的兴起  
  ○白话与近代以来的话语实践
  ○语文革新思路的广泛展开
  ○“拼音化”方案的推出 
第四节  近代诗文界的“革命”  
  ○“诗界革命”的预期目标
  ○“新文体”的来源和多面影响
  ○“小说界革命”对思想启蒙和社会改良实践的凸现 
  第二章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学  
第一节  文学革命  
  ○《新青年》的“青年形象”与各种新式知识者向它的迅速集结
  ○破坏与建设的两个思想维度
  ○对文学革命的不同解释及其交锋 
第二节  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
  ○理论建设的三个部分
  ○胡适对文学形式的探索
  ○周作人对思想革命的倡导和推进 
第三节  文学社团与创作倾向  
  ○各种社团的涌起及其主张
  ○外来文学的影响
  ○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倾向 
第四节  早期白话文学创作  
  ○诗歌:最初的实践领域
  ○小说的积极尝试
  ○各具特色的白话散文
  ○初期戏剧的艰难耕耘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  
第一节  鲁迅出现的意义  
  ○家庭、世事与“第一要著”
  ○以“立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思考
  ○现代文学的多种崭新形式
  ○奠定了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的优秀传统
  ○超越个体存在意义的“现代文学的灵魂” 
第二节  《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
  ○中国文学由此跨入“现代”
  ○探索农民灵魂世界的秘密
  ○知识分子形象的两种类型
  ○几种基本的叙事方式
  ○借历史小说审察传统思想在现代的命运 
第三节  《野草》和《朝花夕拾》  
  ○他的“哲学”就在《野草》里面
  ○突破传统文学藩篱的现代性文本
  ○《朝花夕拾》的回忆视角
  ○老中国灰暗深邃背景烘托下舒缓明丽的抒情基调 
第四节  杂  文  
  ○“取今复古”的魏晋格调
  ○面对大众启蒙与守住自我的内心
  ○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对现代中国文章形式的创造性综合    
  第四章  多种小说形式的探索  
第一节  郁达夫与“自叙传”抒情小说  
  ○孤独、贫困和性苦闷的男性形象
  ○几个重要的抒情特征
  ○30年代创作视角的变化 
第二节  浪漫抒情及创造社的小说  
  ○浪漫小说的两个审美空间
  ○郭沫若
  ○倪贻德
  ○冯沅君
  ○庐隐
  ○张资平、叶灵风 
第三节  乡土小说的流脉  
  ○对“五四”小说过分“西化”的一次反拨
  ○几个主要特征
  ○王鲁彦
  ○许饮文
  ○台静农
  ○蹇先艾
  ○彭家煌
  ○许杰等 
第四节  “为人生”的小说  
  ○“为人生”的概念
  ○叶绍钧
  ○王统照
  ○许地山 
  第五章  现代散文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随感录”所开创的杂文  
  ○产生的背景
  ○《新青年》等报刊的各家杂文
  ○“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的杂文
  ○在30年代的延伸发展 
第二节  周作人与美文的倡导  
  ○概念的提出及其艺术特征
  ○周作人的实质影响
  ○俞平伯
  ○钟敬文
  ○废名等 
第三节  朱自清、冰心等人的散文  
  ○另一类散文美的出现
  ○朱自清散文:“五四”时代的《春江花月夜》
  ○冰心
  ○何其芳
  ○李广田
  ○丽尼、陆蠡 
第四节  报告文学的兴起与演变  
  ○性质与特征
  ○兴起背景和发展线索
  ○夏衍
  ○宋之的
  ○邹韬奋
  ○范长江 
  第六章  新诗流派的多样化探寻  
第一节  “凤凰之再生”--郭沫若和《女神》  
  ○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
  ○富有想象力的情绪世界
  ○以“泛神论”为主体的思想和诗歌观念
  ○体现多样化的风格 
第二节  小诗派与湖畔诗人  
  ○小诗体式出现的缘由
  ○外来的影响
  ○冰心对童心、爱、自然母题的建构
  ○宗白华
  ○“湖畔诗人”的冲击波
  ○诗人创作的主要线索
  ○汪静之等 
第三节  “戴着脚镣跳舞”--新月派诗人的追求  
  ○前后期的嬗变
  ○闻一多对格律诗理论的倡导和实践
  ○徐志摩:三位一体的人生和艺术世界
  ○朱湘 
第四节  冯至及其他诗人  
  ○冯至创作的两个阶段
  ○“热烈”而“悲凉”的抒情格调
  ○臧克家对乡土题材的探求 
  第七章  现代话剧的孕育与进展    
第一节  文明戏与爱美剧  
  ○所受影响与渊源关系
  ○历史脉络和发展过程 
第二节  丁西林与早期独幕剧  
  ○起步较晚的话剧创作
  ○丁西林
  ○欧阳予倩 
第三节  田汉、洪深与浪漫戏剧  
  ○浪漫主义的写作倾向
  ○田汉
  ○洪深 
第四节  夏衍与戏剧民族化的努力  
  ○创作视点的转移
  ○以现实生活为主调
  ○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 
  第八章  曹禺:现代话剧艺术的高峰  
第一节  命运悲剧--《雷雨》  
  ○作品的取材角度
  ○对“命运”问题的追问
  ○从人物性格和复杂关系中揭示悲剧内涵
  ○剧本风格的基本特色 
第二节  《日出》、《原野》及其他  
  ○从家庭生活场景推进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对思想主题和艺术结构的调整
  ○“个性解放”问题的提出
  ○与农村题材浪潮的衔接和偏离
  ○对命运的无望抗争
  ○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第三节  文明的挽歌--《北京人》  
  ○传统家庭走向崩溃的趋势
  ○代际冲突与不同的人生轨迹
  ○独特的象征意象和表现手段 
第四节  曹禺的戏剧观及其影响  
  ○对现代戏剧悲剧观念的辐射、渗透
  ○浓厚的诗化趋向
  ○剧中有“戏”与善于写“戏” 
  第九章  时代激流中的左翼文学  
第一节  红色年代的先锋旗帜  
  ○左翼文学的世界性背景
  ○左联的性质、任务、理论与追求的政治目标
  ○与“新月派”的话语摩擦
  ○对“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批判
  ○同“第三种人”的思想交锋
  ○论争的非学理性和意识形态倾向 
第二节  激昂的左翼诗歌  
  ○作为革命文学前导的诗歌创作
  ○蒋光慈
  ○胡也频
  ○殷夫
  ○中国诗歌会诸诗人 
第三节  浪漫化的革命小说  
  ○意义趋同的“革命”与“浪漫”
  ○“光赤”式的叙事模式
  ○洪灵菲、孟超、华汉等
  ○柔石、戴万平等 
第四节  转向写实的左翼小说  
  ○写实趋势的出现
  ○从“自叙传”小说进入革命小说轨道的丁玲
  ○张天翼
  ○叶紫
  ○周文
  ○欧阳山、草明、葛琴、丘东平、罗淑等    
 第十章  现代派文学思潮  
第一节  李金发与象征派诗人  
  ○中国象征主义诗派的“催生”
  ○李金发与法国象征派诗歌
  ○特异的审美经验
  ○向新诗创作新的领域拓展
  ○穆木天
  ○王独清、冯乃超等 
第二节  戴望舒与现代派诗人  
  ○以《现代》、《新诗》为主要阵地的诗人群
  ○都市的“漂泊者”和“寻梦者”
  ○取法于中外诗歌传统的审美趋向
  ○“雨巷诗人”戴望舒
  ○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
  ○林庚、曹葆华等 
第三节  “新感觉派”小说的都市幻影  
  ○从异域文学中汲取艺术灵感
  ○都市的体验与文本形式
  ○刘呐鸥、穆时英
  ○施蛰存 
第四节  现代话剧的先锋实验  
  ○接受象征主义影响
  ○超现实幻觉和人的潜意识的揭示
  ○陶晶孙
  ○陈楚淮 
  第十一章  茅盾与现代长篇小说  
第一节  茅盾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
  ○《小说月报》改版与“为人生”文学观的提出
  ○文学批评和外国文学的翻译
  ○在危难之中开始创作 
第二节  一个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大家  
  ○长篇小说的成熟
  ○《蚀》三部曲和《子夜》的史诗特征
  ○散点透视”的聚焦方式和叙述结构
  ○仅仅写完第一部的《霜叶红似二月花》和《锻炼》
  ○在中、短篇小说领域的拓进 
第三节  茅盾影响下的社会剖析派  
  ○社会剖析视角的出现和伸展
  ○吴组湘
  ○沙汀
  ○艾芜 
第四节  巴金:永远的诗人和他的三部曲  
  ○早期小说的“革命”特征
  ○《家》:对封建大家庭的控诉与批判
  ○叙事在激情宣泄中进行
  ○叙述笔调渐趋冷静、客观的《春》、《秋》 
第五节  李 人:大河小说的探索者  
  ○长篇小说的独特体式
  ○《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对清末民初社会的出色描述
  ○“风俗史”的面貌和叙事艺术    
  第十二章  老舍与现代市民小说  
第一节  老舍与北京文化  
  ○满汉融合的童年人格
  ○“北京味”:独特的小说观和文化史观
  ○反省者和批判者 
第二节  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  
  ○市民形象的几种类型
  ○祥子、虎妞性格悲剧的蕴涵
  ○市井生活的完整图画 
第三节  老舍小说的风格和影响  
  ○打通现代艺术与读者大众之间的壁垒
  ○雅与俗的自然融合
  ○“京味”的小说形式和文学语言
  ○带着幽默倾向的审美特征    
  第十三章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第一节  “乡下人”与“城里人”  
  ○“乡下”的经验与身份体认
  ○从沅水流域追索楚文化的源头
  ○湘西世界的自在性与自足性
  ○两类都市题材
  ○现代文明的审视者
  ○带有“自卑情结”的创作心理
  ○民族反思在抗战之后的继续延伸 
第二节  用诗构筑的生命牧歌  
  ○《边城》的人类学意义
  ○在无奈命运下对各色人物的观照
  ○体现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的一面
  ○神话题材中的原始性内容与浪漫气质的呈现
  ○“文体家”的叙事艺术
  ○作品所显示的诗意特征 
第三节  京派文化与京派作家  
  ○“京海”对峙和冲突与30年代中国社会的重要主题
  ○深含着传统文化底蕴的“学院背景”
  ○文体中普遍带有的抒情性
  ○萧乾
  ○芦焚
  ○林徽因等 
第四节  废名的田园小说  
  ○特殊的风味和意境
  ○《桥》中小说世界的双重意义
  ○连贯的诗化小说的历史线索
  ○中国古典诗文影响的具体呈现
  ○玄想小说的一种类型 
  第十四章  礼拜六派的通俗小说  
第一节  雅俗格局的演变  
  ○通俗小说的历史沿革
  ○与新文学小说的复杂关系
  ○民族国家话语和市民话语的消长互动 
第二节  一枝独秀的民初五年  
  ○1912年至1917年:独居文坛中心的通俗小说
  ○言情小说家群体
  ○徐枕亚
  ○李定夷
  ○包天笑
  ○周瘦鹃
  ○天虚我生
  ○社会小说家群体
  ○李涵秋、孙玉生
  ○历史小说领域
  ○杨尘因、叶小凤
  ○小说与现代新闻、出版、印刷业的联姻 
第三节  面向现代观念的调整  
  ○在新文学的压力下被迫调整审美趣味
  ○由哀情主调向多种旋律的转变
  ○与新文学的有限交锋
  ○描写“中国社会”的艺术气魄对新文学社会剖析小说的渗透与影响
  ○演变中的创作
  ○毕倚虹、江红蕉
  ○张恨水
  ○武侠小说的恢复生机和逐步类型化
  ○平江不肖生
  ○赵焕亭、姚民哀
  ○程小青等 
第四节  与新文学比翼齐飞  
  ○在“文艺大众化”旗帜下的某种“合流”迹象
  ○主题的现代性在30年代的呈现  
  ○“南向北赵”的影响仍在延续
  ○武侠小说后期的“五大家”
  ○抗战条件下的现代通俗小说 
  下  编(19377-1949)
  第十五章  战争时代文学的走势和选择  
第一节  战争背景下的文学思潮及论争  
  ○现代化进程的断裂与值得注意的文学思潮动向
  ○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的突出与紧张化
  ○几次重要的论争
  ○在不同区域的渗透及纵横交错的历史线头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基本格局  
  ○分裂成三个有意味的思想空间
  ○有差异的审美选择和走向
  ○国民性的缺失与重新认识
  ○怎样看待“五四”新文学的思想资源
  ○民间化与政治化的合流及向当代文学领域的涌动 
  第十六章  东北流亡作家与流亡文学  
第一节  流亡作家的文学轨迹  
  ○几个分期和提供的文学经验
  ○变动的内在原因及其线索
  ○缺失和问题
  ○特殊的观察视角及审美特性 
第二节  东北的生命力的张扬  
  ○强调创作主体对力的追求
  ○在地域环境中形成的生命意识
  ○满族征战传统对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
  ○“土匪”形象的重新阐释及其转化 
第三节  东北的历史文化的剖析和批判  
  ○爱国精神、批判视角和社会形态的交错综合
  ○对“怀乡文学”的认识和省思
  ○反抗的农民形象及精神缺陷
  ○“看客”文化现象的描述与观察 
  第十七章  张爱玲、钱锺书及各沦陷区作家的创作  
第一节  “蛰居时期”一代作家的特殊心态  
  ○在“言与不言”之间寻找出路
  ○师陀
  ○袁犀
  ○梅娘
  ○关永吉 
第二节  张爱玲的现代“传奇”  
  ○“低气压”时代的“传奇”小说和“流言”散文
  ○对现代人性价值观的叩问
  ○化俗为雅的叙说方式
  ○苏青
  ○施济美 
第三节  钱钟书的“围城”  
  ○“写在人生边上”的创作策略
  ○对都市人生的反讽与审视
  ○《围城》的寓言意义
  ○对主流叙事的巧妙调整 
第四节  台港文学的基本线索  
  ○历史回顾
  ○演进的三个阶段
  ○“五四”文学的潜在影响
  ○爱国、乡土题材的显现
  ○起步稍迟的本地化文学
  ○大陆寓居作家的创作 
  第十八章  艾青与七月诗派  
第一节  艾青诗歌的发展  
  ○从“叛逆者”到“吹号者”的心路历程
  ○造一座农妇命运的塑像
  ○对新诗更高起点的综合 
第二节  土地的歌者  
  ○从“土地”意象中发掘忧患的美
  ○具有动荡时代特征的人物群像及其类型
  ○对“五四”人的主题的主动回应 
第三节  艾青诗学的意义  
  ○把新诗推进到新的阶段
  ○主要诗歌意象及形式的张力
  ○“散文化”的实验
  ○艾青式的“生命诗学” 
第四节  田间和七月派诗人  
  ○田间诗作在抗战前后的变化
  ○七月派诗人的思想特色
  ○胡风理论和艾青诗歌的影响
  ○两个基本的诗学命题
  ○绿原、阿垅等 
  第十九章  穆旦与西南联大诗人群  
第一节  大时代背景下的校园诗  
  ○矛盾与追求
  ○“师长辈”和“学生辈”诗人共存的特殊现象
  ○打开西方现代诗歌大门的燕卜荪
  ○两重危机的反应:结社、写诗热悄然兴起
  ○推出新诗现代化的主题 
第二节  穆旦:新诗现代性的冲突与整合  
  ○“雪莱式的抒情”
  ○艺术观念的“现代性”转变
  ○“现代哈孟雷特”式的自我分析与人格分裂
  ○穆旦诗歌的几个特征
  ○现代主义诗歌在他身上所显示的成熟 
第三节  联大时期的诗学与创作  
  ○简单的历史回溯
  ○命题的酝酿、准备与提出
  ○冯至诗作和“中年人”的情调
  ○接受里尔克、奥登影响与回到自己
  ○与联大学生诗风接近的几位青年诗人
  ○结束或开始 
  第二十章  国统区的历史剧和讽刺喜剧  
第一节  《屈原》及历史剧创作  
  ○历史剧运动诞生的社会环境
  ○《屈原》呈现的意义
  ○阳翰笙
  ○阿英
  ○历史剧创作的两种倾向 
第二节  讽刺喜剧的潮流  
  ○“喜剧”时代的产物
  ○陈白尘
  ○吴祖光等 
  第二十一章  国统区的长篇小说创作  
第一节  40年代小说的基本面貌  
  ○主题的变异与分歧
  ○讽刺暴露和体验追忆的两大创作潮流
  ○感受方式和审美格调的变化
  ○两个焦点:知识分子和人民性
  ○反思小说中的“家庭”模式 
第二节  老作家的创作  
  ○对凝重和复杂的中年写作风格的展示
  ○观察的深入与悲剧气韵
  ○茅盾
  ○巴金
  ○老舍
  ○沈从文 
第三节  路翎和七月派小说  
  ○40年代文坛的“异类”
  ○《财主底儿女们》等对知识分子问题的继续探索  
  ○七月派小说:直逼主体精神的创伤
  ○丘东平
  ○曹白等
  ○另一支创作潜流 
第四节  风彩各异的新生代  
  ○由茅盾、胡风推出的一批新人
  ○王西彦
  ○严文井
  ○郁茹
  ○于逢、黄谷柳、穗青、汪曾祺 
  第二十二章  都市通俗文学的新局面  
第一节  走向新文学的张恨水  
  ○通俗小说理论的新视野
  ○得到新文学的承认
  ○“国难”视角中的三类题材
  ○通俗小说的改良之路 
第二节  后期浪漫派:现代化的通俗小说  
  ○雅俗之间的新类型
  ○徐
  ○无名氏
  ○作家创作与世俗读者群的形成 
第三节  武侠小说的繁荣  
  ○新文学空间的转移与武侠小说的再度勃兴
  ○白羽
  ○郑证因、王度庐、朱贞木、还珠楼主
  ○陈慎言、予且、秦瘦鸥
  ○侦探小说的本土化努力
  ○滑稽小说对社会意义的深化
  ○几大类型构成的新格局 
第四节  其他类型的深化  
  ○社会言情类小说 
  ○秦瘦鸥与《秋海棠》 
  ○侦探小说 
  ○滑稽小说
  第二十三章  赵树理:文学转型的一个标志  
第一节  “文艺大众化”的继续与进展  
  ○来源与前提
  ○对“五四”以来文学格局的突破
  ○《讲话》在小说界的成功实践 
第二节  变化的意义  
  ○赵树理式的道德热情
  ○干预生活与政治认同的深层矛盾
  ○农民立场的单向叙述者
  ○知识分子叙述身份的让位与退场 
  第二十四章  戏剧、诗歌:从控诉到颂歌  
第一节  发展概况和文学风貌  
  ○走向民间的戏剧
  ○秧歌、新歌剧的活跃与话剧的困难进展
  ○民歌加入叙事诗的创作
  ○解放区诗歌变化的几个特点 
第二节  民族歌剧和《白毛女》  
  ○进程中的提示
  ○《白毛女》革命性的象征意义
  ○剧本修改与政治功能的加强
  ○歌剧系统和舞剧系统
  ○潜伏着另一种民间话语 
第三节  叙事诗的勃兴:《王贵与李香香》和《漳河水》  
  ○中国新诗的“歌谣化”背景
  ○《王贵与李香香》叙事的意识形态化及其他
  ○《漳河水》:从单线叙述到多线叙述的结构形式
  ○预示着一个新的诗歌秩序的到来    
  第二十五章  小说和散文的创作  
第一节  孙犁:追求诗意的抒写者  
  ○对流行格局的有条件突破
  ○营造诗意化的境界
  ○对日常生活中人性美的揭示
  ○战争的庄严与个人趣味之间的艺术策略 
第二节  “土改史诗”和“新英雄传奇”:长篇小说的新视野  
  ○写作身份的变异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翻身农民”的现代演义
  ○《暴风骤雨》:阶级对立的崭新叙事
  ○“典型化”形象塑造的审美功利性
  ○马烽、西戎
  ○孙厥、袁静 
第三节  其他作家的创作  
  ○“歌颂”主潮的涌现
  ○刘白羽、康濯等
  ○追踪时代前进步伐的报告文学
○“见闻”、“剪影”式的叙事抒情散文

【作者】程光炜 吴晓东 孔庆东 郜元宝 刘勇 主编

【出版日期】2000年07月01日

 特别声明:
1、本站提供的资料均由对应的各高校在校研究生及本科生收集整理,已签订转让保障协议,出现问题我站对大家负责;
2、本网站所有资料均是根据最新招生参考目录整理而成,力求保证资料及时性及准确性,由于各个学校参考书目、专业代码及招生简章不断变化,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3、近期发现有部分个人网站违法销售我网资料,还有另外一小部分学生个体,以盈利为目的,盲目收集各院系资料,并伪装为考研过来人的身份低价转让所谓的“自己用过的考研资料”,请考生务必小心谨慎,谨防上当《附:本站关于资料版权的严正声明》;
 相关商品:
南开大学844无机化学考研真题解析(2011年试卷+答案+视
市场价:¥50.00
商城价:¥30.00
会员价:
南开大学844无机化学考研真题解析(2012年试卷+答案+视
市场价:¥50.00
商城价:¥30.00
会员价:
南开大学汉语基础考研真题解析(2011年原版试卷+答案+
市场价:¥50.00
商城价:¥30.00
会员价:
南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研真题解析(2011年原版试
市场价:¥50.00
商城价:¥30.00
会员价:
南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研真题解析(2017年原版试
市场价:¥50.00
商城价:¥30.00
会员价:
南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研真题解析(2016年原版试
市场价:¥50.00
商城价:¥30.00
会员价:
南开大学汉语基础考研真题解析(2017年原版试卷+答案+
市场价:¥50.00
商城价:¥30.00
会员价:
南开大学汉语基础考研真题解析(2016年原版试卷+答案+
市场价:¥50.00
商城价:¥30.00
会员价:
    热门考研服务
    最新考研信息
购物流程:注册用户→选购资料→加入购物车→去收银台→确认收货人信息→选付款方式→选配送方式→在线支付或下单后汇款→汇款确认(电话或邮件)→发货→完成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广告业务 | 隐私条款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设为首页 顶部 全国统一热线:022-58054788,58054799,27056088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24 天津格瑞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旗下网站:[天津考研网]52kaoyan.com上学网]chinakao.cn
公司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卫津路佳怡国际D座底商(天津大学东门斜对过) -办公室地图-行车路线 工商网银在线支付平台,安全快捷!支付宝特约商家,信任标志!考研一站式服务,考研无忧!
公司总机:022-85681642 客服热线:022-58054788,58054799(7X24小时热线支持)
法律顾问:王自强律师 信息产业部备案:津ICP备0700135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