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通行证
天津考研网 资讯中心-网尽考研信息 考研专卖店-考研资料书籍一站购齐 考研辅导班 BBS社区-便易的交流平台 专业课教材 院校导航-权威院校招生信息 下载中心-海量考研复习资料 客服中心-解决所有问题 考研热线4000220908
 
  您现在的位置: 天津考研网 >> 院校 >> 天津 >> 天津中医药大学 >> 真题资料 >> 正文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2017年考研大纲深度分析(2017年VS2016年)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2017年考研大纲深度分析(2017年VS2016年)
责任编辑:教研助理1  作者:教研助理…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6-10-13 11:00:00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2017年考研大纲深度分析(2017VS2016年)

天津中医药大学905中医基础理论2016年考试大纲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2017年考试大纲

绪论

    【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要求】

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气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精气学说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二)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阴阳的两分法(太少阴阳)与三分法(三阴三阳)。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二)阴阳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与意义。

(四)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

(五)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与形式。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的概念及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

概括叙述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五行概念的源流。

(二)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系统)。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生克五行: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对等关系。

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及所胜与所不胜关系。

五行制化:概念、规律和意义。

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

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二)中土五行:五行之间存在中土调控四方四行的主次关系。

中土五行的构建基础;中央与四方四时(四象)的关系。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生克五行在阐释五脏的生理特性,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二)中土五行在构建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体系和四象体质理论方面的应用,包括脾居中央、主四时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  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

一、天地人一体思维方式

二、形象思维方式

三、辩证思维方式

四、类推思维方式

 

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神

【要求】

1.掌握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代谢、功能及分类。

2.掌握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分类。

3.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4.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5.了解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

6.了解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精有广义、狭义和一般意义的精三个层次。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作用。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脏腑之精,生殖之精。

第二节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由先后天之精化生,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

(二)相关脏腑机能:肺、脾胃、肾等脏在气的生成中的作用。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一)气的运动:气机的概念;气运动的形式;气运动的意义;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及其理论渊源;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二)气化:气化的概念(由气的运动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的特征);气化的形式(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

(三)气机与气化的关系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一)推动与调控作用:阳气的推动作用与阴气的调控作用。

(二)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的温煦作用与阴气的凉润作用。

(三)防御作用: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防止病邪侵袭与祛除病邪使病体康复。

(四)固摄作用:固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作用。

(五)中介作用: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人体之气的层次结构;

人身之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概念、组成、分布及功能。

第三节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血液的化生之源及相关的脏腑机能。

三、血的运行:维持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脏腑机能。

四、血的功能:濡养;化神。

第四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包括津与液的区别。

二、津液的代谢: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的通路(由脾输肺下输膀胱和由脾经三焦渗入膀胱)及相关的脏腑机能。

三、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

第五节 

一、神的基本概念:广义之神与狭义之神的基本概念。

二、神的生成: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的应答。

三、神的作用: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调节脏腑的生理机能;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津能生气。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气能生精摄精;精能化气;精气化神;神驭精气。

第三章  藏象

【要求】

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五脏的生理机能,生理特性,及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3.掌握六腑的生理机能和生理特性。

4.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机能。

5.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6.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7.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并与自然环境相通应。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作用

第二节  五脏

一、心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机能与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机能:主血脉;藏神。

(二)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心血、心气、心阴、心阳的概念和作用

附:心包

二、 肺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机能与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机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二)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肺津、肺气、肺阴、肺阳的概念和作用

三、 脾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机能与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机能:主运化;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脾气上升;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脾精、脾气、脾阴、脾阳的概念和作用

四、肝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机能与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机能:主疏泄;主藏血。

(二)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气升发。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肝血、肝气、肝阴、肝阳的概念和作用

五、肾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机能与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机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主纳气。

(二)生理特性:主蛰守位。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概念和作用

附:命门

第三节  六腑

概说(不列标题):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

一、胆:形态部位;主要生理机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为奇恒之腑之一。

二、胃:形态部位;主要生理机能:受纳水谷,腐熟水谷;生理特性:胃气通降,喜润恶燥。胃气、胃阴、胃阳的概念的作用。

三、小肠:形态部位;主要生理机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四、大肠:形态部位;主要生理机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五、膀胱:形态部位;主要生理机能:贮存尿液,排泄尿液。

传统中医对膀胱的认识:“津液藏焉”。

六、三焦:六腑三焦(有形之实体,是水液由胃肠渗入膀胱的通道);部位三焦(生理机能: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上中下三焦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辨证三焦(温热病与湿热病辨证之纲领)。

第四节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的概念

(本节只介绍脑及女子胞,其他如脉、骨、髓、胆已在五脏、六腑节中讨论。)

一、脑:形态部位:为髓海;主要生理机能: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二、女子胞:形态部位;主要生理机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附:精室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要求】

1.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2.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

3.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生理机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机能。

4.掌握经络的生理机能。

5.了解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本机能。

6.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机能。

7.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包括经络的一般概念,经脉与络脉的概念和区别。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包括经脉与络脉概念的产生,经络系统的形成。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包括经脉、络脉、连属部分。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在头面部、四肢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包括起止点、属络脏腑、交会点。

第三节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的概念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机能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机能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经别

二、别络

三、经筋

四、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机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机能:沟通联系作用;运输渗灌作用;感应传导作用;调节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阐释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治疗。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配合挂图或多媒体课件教学。本章共安排8学时。其中经络学说概述1学时,十二经脉5学时,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机能和应用各1学时。

 

第五章  体质

【目的要求】

1.掌握体质的基本概念和体质的构成,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2.了解体质的生理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的概念:包括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的构成、体质状况的评价和体质的特点。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包括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的体质特征。

1.太少阴阳五态人的体质特征;

2.九种常见体质的判定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包括体质与病因、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和养生的关系。

 

第六章  病因

【要求】

1.掌握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

2.掌握六淫、疠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3.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4.掌握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5.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6.了解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

【主要内容】

概说:病因和病因学说的概念;病因学说的特点:辨症求因;病因学说的源流简介。

第一节  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一)风邪: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善行数变;主动;为百病之长。

    (二)寒邪:阴邪,易伤阳气;凝滞;收引。

    (三)湿邪: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重浊;黏滞;趋下。

    (四)燥邪:干涩,易伤津液;易伤肺。

    (五)火(热)邪:阳邪,炎热趋上;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易生风动血;易致疮痈。

(六)暑邪:阳邪,炎热;升散,扰神伤津耗气;多挟湿。

第二节  疠气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包括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包括气候因素,环境因素,预防措施不当,社会因素等。

第三节  七情内伤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包括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包括直接伤及内脏(损伤相应内脏,首先影响心神,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易损伤潜病之脏腑);影响脏腑气机;多发为情志病证;影响病情。

    第四节  饮食失宜

    一、饮食不节:过饥;过饱。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食类偏嗜。

    第五节  劳逸失度

    一、过劳:劳力过度,伤气;劳神过度,伤心脾;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

    二、过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

    第六节  病理产物

一、痰饮

    痰饮的基本概念(不列标题):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一)痰饮的形成:包括原因和机理。

    (二)痰饮的致病特点: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二、瘀血

    瘀血的基本概念(不列标题),瘀血与血瘀概念的区别。

    (一)瘀血的形成:血出致瘀;气滞致瘀;因虚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

    (二)瘀血的致病特点:易于阻滞气机;影响血脉运行;影响新血生成;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三)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刺痛;肿块;出血;青紫;舌脉改变。

    三、结石

    结石的基本概念(不列标题)

    (一)结石的形成:饮食不当;情志内伤;服药不当;体质差异;久病损伤。

    (二)结石的致病特点:多发于肝、胆、肾、膀胱、胃等脏腑;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第七节  其他病因

    一、外伤:包括外力损伤,烧烫伤,冻伤,虫兽所伤等。

    二、诸虫:包括蛔虫、蛲虫、绦虫、钩虫、血吸虫等。

    三、药邪:药邪的形成和致病特点。

    四、医过:医过的形成和致病特点。

    五、先天因素:包括胎弱,胎毒。

   

第七章  发病

    【要求】

    1.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

    2.了解影响发病的因素和发病的类型。

【主要内容】

概说:发病的概念;发病学说的概念、特点和源流。

    第一节  发病原理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包括正气的基本概念,正气的防御作用,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包括邪气的基本概念,邪气的侵害作用,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三)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包括决定发病与否,决定证候类型。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因素、体质因素、精神状态与发病的关系。

    第二节  发病类型

    一、感邪即发

    二、徐发

    三、伏而后发

    四、继发

    五、合病与并病

六、复发:包括复发的基本特点、主要类型、诱因等。

 

第八章  病机

    【要求】

    1.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掌握邪正盛衰与疾病虚实变化和发展转归的关系。

    3.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4.掌握精虚、失精、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运失常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5.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

6.了解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7.了解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主要内容】

概说:病机的概念、层次结构;病机学说的概念、特点和源流。

    第一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虚实病机;虚实变化。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

    二、阴阳失调

    (一)阴阳偏胜: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二)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三)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四)阴阳格拒: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证。

    (五)阴阳亡失:亡阳;亡阴。

三、精气血的失常

(一)精的失常:精虚与精的施泄失常(失精、精瘀)的病机。

    (二)气的失常:气虚与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机。

    (三)血的失常:血虚与血运失常(血瘀、出血)的病机。

    (四)精气血关系失调:精与气血关系的失调;气与血关系的失调。

    四、津液代谢失常

    (一)津液不足

    (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精虚、血虚、津液不足、气虚、阴虚、阳虚之间的关系

五、内生“五邪”

(一)风气内动:包括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

(二)寒从中生

(三)湿浊内生

(四)津伤化燥

(五)火热内生:包括阳气过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阴虚火旺。

    第二节  疾病传变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一)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外感病传变,内伤病传变等。

    (二)病性转化:包括寒热转化与虚实转化。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包括体质因素,病邪因素,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生活因素等。

   

第九章  防治原则

    【要求】

    1.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2.掌握治则的概念、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

3.了解调理精气血津液等治则。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预防

概说:预防的概念、治未病的概念及其与养生的关系

一、未病先防:养生以增强正气;防止病邪侵害。

二、既病防变:早期诊治;防止传变。

    第二节  治则

治则的基本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区别;

治病求本:是治病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体现,求本即是辨清病因病机和确立证候。

治则治法理论体系的层次结构:治病求本;治则;治法(治疗大法,具体治法,治疗措施)。

一、正治与反治

(一)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二)反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二、治标与治本

(一)缓则治本

(二)急则治标

(三)标本兼治

三、扶正与祛邪

(一)扶正祛邪的概念

(二)扶正祛邪的运用:单独运用,同时运用,先后运用。

四、调整阴阳

(一)损其有余:泻其阳盛,损其阴盛。

(二)补其不足: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阴阳并补,回阳救阴。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

(一)调精

(二)调气

(三)调血

(四)调津液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六、三因制宜

(一)因时制宜

(二)因地制宜

(三)因人制宜

 

 

    绪论

    【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要求】

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气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精气学说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二)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阴阳的两分法(太少阴阳)与三分法(三阴三阳)。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二)阴阳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与意义。

(四)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

(五)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与形式。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的概念及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

概括叙述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五行概念的源流。

(二)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系统)。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生克五行: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对等关系。

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及所胜与所不胜关系。

五行制化:概念、规律和意义。

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

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二)中土五行:五行之间存在中土调控四方四行的主次关系。

中土五行的构建基础;中央与四方四时(四象)的关系。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生克五行在阐释五脏的生理特性,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二)中土五行在构建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体系和四象体质理论方面的应用,包括脾居中央、主四时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  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

一、天地人一体思维方式

二、形象思维方式

三、辩证思维方式

四、类推思维方式

 

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神

【要求】

1.掌握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代谢、功能及分类。

2.掌握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分类。

3.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4.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5.了解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

6.了解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精有广义、狭义和一般意义的精三个层次。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作用。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脏腑之精,生殖之精。

第二节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由先后天之精化生,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

(二)相关脏腑机能:肺、脾胃、肾等脏在气的生成中的作用。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一)气的运动:气机的概念;气运动的形式;气运动的意义;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及其理论渊源;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二)气化:气化的概念(由气的运动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的特征);气化的形式(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

(三)气机与气化的关系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一)推动与调控作用:阳气的推动作用与阴气的调控作用。

(二)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的温煦作用与阴气的凉润作用。

(三)防御作用: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防止病邪侵袭与祛除病邪使病体康复。

(四)固摄作用:固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作用。

(五)中介作用: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人体之气的层次结构;

人身之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概念、组成、分布及功能。

第三节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血液的化生之源及相关的脏腑机能。

三、血的运行:维持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脏腑机能。

四、血的功能:濡养;化神。

第四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包括津与液的区别。

二、津液的代谢: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的通路(由脾输肺下输膀胱和由脾经三焦渗入膀胱)及相关的脏腑机能。

三、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

第五节 

一、神的基本概念:广义之神与狭义之神的基本概念。

二、神的生成: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的应答。

三、神的作用: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调节脏腑的生理机能;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津能生气。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气能生精摄精;精能化气;精气化神;神驭精气。

第三章  藏象

【要求】

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五脏的生理机能,生理特性,及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3.掌握六腑的生理机能和生理特性。

4.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机能。

5.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6.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7.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并与自然环境相通应。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作用

第二节  五脏

一、心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机能与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机能:主血脉;藏神。

(二)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心血、心气、心阴、心阳的概念和作用

附:心包

二、 肺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机能与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机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二)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肺津、肺气、肺阴、肺阳的概念和作用

三、 脾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机能与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机能:主运化;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脾气上升;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脾精、脾气、脾阴、脾阳的概念和作用

四、肝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机能与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机能:主疏泄;主藏血。

(二)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气升发。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肝血、肝气、肝阴、肝阳的概念和作用

五、肾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机能与特性概述。

(一)主要生理机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主纳气。

(二)生理特性:主蛰守位。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概念和作用

附:命门

第三节  六腑

概说(不列标题):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

一、胆:形态部位;主要生理机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为奇恒之腑之一。

二、胃:形态部位;主要生理机能:受纳水谷,腐熟水谷;生理特性:胃气通降,喜润恶燥。胃气、胃阴、胃阳的概念的作用。

三、小肠:形态部位;主要生理机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四、大肠:形态部位;主要生理机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五、膀胱:形态部位;主要生理机能:贮存尿液,排泄尿液。

传统中医对膀胱的认识:“津液藏焉”。

六、三焦:六腑三焦(有形之实体,是水液由胃肠渗入膀胱的通道);部位三焦(生理机能: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上中下三焦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辨证三焦(温热病与湿热病辨证之纲领)。

第四节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的概念

(本节只介绍脑及女子胞,其他如脉、骨、髓、胆已在五脏、六腑节中讨论。)

一、脑:形态部位:为髓海;主要生理机能: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二、女子胞:形态部位;主要生理机能:主持月经,孕育胎儿;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附:精室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要求】

1.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2.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

3.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生理机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机能。

4.掌握经络的生理机能。

5.了解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本机能。

6.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机能。

7.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包括经络的一般概念,经脉与络脉的概念和区别。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包括经脉与络脉概念的产生,经络系统的形成。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包括经脉、络脉、连属部分。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在头面部、四肢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包括起止点、属络脏腑、交会点。

第三节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的概念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机能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机能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经别

二、别络

三、经筋

四、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机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机能:沟通联系作用;运输渗灌作用;感应传导作用;调节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阐释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治疗。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配合挂图或多媒体课件教学。本章共安排8学时。其中经络学说概述1学时,十二经脉5学时,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机能和应用各1学时。

 

第五章  体质

【目的要求】

1.掌握体质的基本概念和体质的构成,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2.了解体质的生理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的概念:包括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的构成、体质状况的评价和体质的特点。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包括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的体质特征。

1.太少阴阳五态人的体质特征;

2.九种常见体质的判定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包括体质与病因、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和养生的关系。

 

第六章  病因

【要求】

1.掌握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

2.掌握六淫、疠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3.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4.掌握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5.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6.了解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

【主要内容】

概说:病因和病因学说的概念;病因学说的特点:辨症求因;病因学说的源流简介。

第一节  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一)风邪: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善行数变;主动;为百病之长。

    (二)寒邪:阴邪,易伤阳气;凝滞;收引。

    (三)湿邪: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重浊;黏滞;趋下。

    (四)燥邪:干涩,易伤津液;易伤肺。

    (五)火(热)邪:阳邪,炎热趋上;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易生风动血;易致疮痈。

(六)暑邪:阳邪,炎热;升散,扰神伤津耗气;多挟湿。

第二节  疠气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包括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包括气候因素,环境因素,预防措施不当,社会因素等。

第三节  七情内伤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包括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包括直接伤及内脏(损伤相应内脏,首先影响心神,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易损伤潜病之脏腑);影响脏腑气机;多发为情志病证;影响病情。

    第四节  饮食失宜

    一、饮食不节:过饥;过饱。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食类偏嗜。

    第五节  劳逸失度

    一、过劳:劳力过度,伤气;劳神过度,伤心脾;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

    二、过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

    第六节  病理产物

一、痰饮

    痰饮的基本概念(不列标题):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一)痰饮的形成:包括原因和机理。

    (二)痰饮的致病特点: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二、瘀血

    瘀血的基本概念(不列标题),瘀血与血瘀概念的区别。

    (一)瘀血的形成:血出致瘀;气滞致瘀;因虚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

    (二)瘀血的致病特点:易于阻滞气机;影响血脉运行;影响新血生成;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三)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刺痛;肿块;出血;青紫;舌脉改变。

    三、结石

    结石的基本概念(不列标题)

    (一)结石的形成:饮食不当;情志内伤;服药不当;体质差异;久病损伤。

    (二)结石的致病特点:多发于肝、胆、肾、膀胱、胃等脏腑;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第七节  其他病因

    一、外伤:包括外力损伤,烧烫伤,冻伤,虫兽所伤等。

    二、诸虫:包括蛔虫、蛲虫、绦虫、钩虫、血吸虫等。

    三、药邪:药邪的形成和致病特点。

    四、医过:医过的形成和致病特点。

    五、先天因素:包括胎弱,胎毒。

   

第七章  发病

    【要求】

    1.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

    2.了解影响发病的因素和发病的类型。

【主要内容】

概说:发病的概念;发病学说的概念、特点和源流。

    第一节  发病原理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包括正气的基本概念,正气的防御作用,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包括邪气的基本概念,邪气的侵害作用,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三)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包括决定发病与否,决定证候类型。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因素、体质因素、精神状态与发病的关系。

    第二节  发病类型

    一、感邪即发

    二、徐发

    三、伏而后发

    四、继发

    五、合病与并病

六、复发:包括复发的基本特点、主要类型、诱因等。

 

第八章  病机

    【要求】

    1.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掌握邪正盛衰与疾病虚实变化和发展转归的关系。

    3.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4.掌握精虚、失精、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运失常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5.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

6.了解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7.了解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主要内容】

概说:病机的概念、层次结构;病机学说的概念、特点和源流。

    第一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虚实病机;虚实变化。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

    二、阴阳失调

    (一)阴阳偏胜: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二)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三)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四)阴阳格拒: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证。

    (五)阴阳亡失:亡阳;亡阴。

三、精气血的失常

(一)精的失常:精虚与精的施泄失常(失精、精瘀)的病机。

    (二)气的失常:气虚与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机。

    (三)血的失常:血虚与血运失常(血瘀、出血)的病机。

    (四)精气血关系失调:精与气血关系的失调;气与血关系的失调。

    四、津液代谢失常

    (一)津液不足

   (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精虚、血虚、津液不足、气虚、阴虚、阳虚之间的关系

五、内生“五邪”

(一)风气内动:包括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

(二)寒从中生

(三)湿浊内生

(四)津伤化燥

(五)火热内生:包括阳气过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阴虚火旺。

    第二节  疾病传变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一)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外感病传变,内伤病传变等。

    (二)病性转化:包括寒热转化与虚实转化。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包括体质因素,病邪因素,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生活因素等。

第九章  防治原则

    【要求】

    1.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2.掌握治则的概念、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

3.了解调理精气血津液等治则。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预防

概说:预防的概念、治未病的概念及其与养生的关系

一、未病先防:养生以增强正气;防止病邪侵害。

二、既病防变:早期诊治;防止传变。

    第二节  治则

治则的基本概念;治则与治法的区别;

治病求本:是治病的主导思想,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体现,求本即是辨清病因病机和确立证候。

治则治法理论体系的层次结构:治病求本;治则;治法(治疗大法,具体治法,治疗措施)。

一、正治与反治

(一)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二)反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二、治标与治本

(一)缓则治本

(二)急则治标

(三)标本兼治

三、扶正与祛邪

(一)扶正祛邪的概念

(二)扶正祛邪的运用:单独运用,同时运用,先后运用。

四、调整阴阳

(一)损其有余:泻其阳盛,损其阴盛。

(二)补其不足: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阴阳并补,回阳救阴。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

(一)调精

(二)调气

(三)调血

(四)调津液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六、三因制宜

(一)因时制宜

(二)因地制宜

(三)因人制宜

无变化

 

复制本文地址给好友 -
  • 上一条信息:

  • 下一条信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信息搜索
    天津考研网版权、投稿与免责申明:
    1)凡本网署名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天津考研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天津考研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文章来源:xxx(非本站)"的文章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天津中医药大学考研招生简章·专业目录
    普通信息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基础综合考研大纲2018年与
    普通信息 天津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C语言考研大纲201
    普通信息 天津中医药大学2021年考研报考温馨提示
    普通信息 天津中医药大学2021 年考研招生简章
    普通信息 天津中医药大学2017年招生简章对比变化情况(2017
    普通信息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专硕考研招生目录2018年
    普通信息 2016年天津中医药大学专业型硕士考研招生目录(天
    普通信息 天津中医药大学全科医学考研招生目录2018年与2017
    普通信息 天津中医药大学西医综合考研大纲2018年与2017年对
    普通信息 天津中医药大学202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天津中医药大学考研院系·专业导师信息
    普通信息 天津中医药大学C语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7年考
    普通信息 2016年天津中医药大学医用物理学考研大纲
    普通信息 天津中医药大学自命题考试科目2017年考研大纲信息
    普通信息 天津中医药大学汉语基础与汉语国际教育基础2017年
    普通信息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2017年考研大纲深度
    普通信息 2016年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研大纲
    普通信息 天津中医药大学自命题科目2017年考研大纲深度分析
    普通信息 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经济学2017年考研大纲深度分析
    普通信息 2016年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基础综合考研大纲
    普通信息 2016年天津中医药大学药学综合考研大纲
        天津中医药大学考研招考·信息
    普通信息 2013年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录取名单
    普通信息 天津中医药大学2020年考研调剂拟录取名单(一)
    普通信息 天津中医药大学考研第一志愿拟录取名单(二)
    普通信息 2016年天津中医药大学接收硕士推荐免初试研究生名
    普通信息 2015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复试线及相关复试调剂信息
    普通信息 2014年硕士研究生报名考试天津中医药大学报名点现
    普通信息 天津中医药大学2020年考研调剂复试方法(邮箱、电
    普通信息 天津中医药大学2020考研放弃拟录取资格名单(四)
    普通信息 天津中医药大学2020年考研放弃拟录取资格(一)
    普通信息 天津中医药大学2020年考研调剂复试名单(二次调剂
        相关信息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市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
    天津中医药大学2022年考研硕士研究生复试调剂名单
    天津中医药大学关于2022年考研硕士研究生复试调剂
    天津中医药大学2022年考研硕士研究生复试调剂名单
    天津中医药大学2022年考研硕士研究生放弃拟录取资
    天津中医药大学2022年考研硕士研究生复试调剂名单
    天津中医药大学2022年考研硕士研究生复试调剂公告
    天津中医药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调剂第三、四
    天津中医药大学2022年考研硕士研究生复试调剂名单
    天津中医药大学2022年考研硕士研究生调剂拟录取名
      热门考研服务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招聘信息 | 广告业务 | 隐私条款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设为首页 顶部 全国统一热线:022-58054788,58054799,27056088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24 天津格瑞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旗下网站:[天津考研网]52kaoyan.com上学网]chinakao.cn
    公司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卫津路佳怡国际D座底商(天津大学东门斜对过) -办公室地图-行车路线 工商网银在线支付平台,安全快捷!支付宝特约商家,信任标志!考研一站式服务,考研无忧!
    公司总机:022-85681642 客服热线:022-58054788,58054799(7X24小时热线支持)
    法律顾问:王自强律师 信息产业部备案:津ICP备07001356号-3